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畏天爱民的意思、畏天爱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畏天爱民的解释

敬畏上天,爱怜下民。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之三:“祖宗畏天爱民,子孙皆当取法。”亦作“ 畏天恤民 ”。 宋 朱熹 《辞免进职奏状》:“伏念臣昨以孤愚误叨临遣,仰瞻玉色,既閔然有畏天恤民之诚,而圣训丁寧又无非惻怛焦劳之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畏天爱民”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理念,强调统治者对上天(天道、自然法则)的敬畏之心和对百姓的仁爱关怀。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方面阐释:

一、基本释义

指敬畏天道,爱护百姓。这是古代明君贤臣治国理政的根本准则,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下对统治者德行的双重要求:

二、深层内涵与哲学基础

  1. 天人合一的政治伦理:该理念根植于儒家“以德配天”的思想。君主被视为“天子”,其统治合法性源于“天命”,而天命又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德”,其中“爱民”是“德”的最重要体现。“畏天”是约束,“爱民”是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仁政”的核心。
  2. 民本思想的体现:它直接关联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敬畏上天最终要落实到爱护百姓的具体行动上,因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民心即天意。统治者爱护百姓,就是敬畏天命的实际表现。

三、历史渊源与应用

总结

“畏天爱民”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关于统治合法性与责任的核心概念。它要求统治者既要对超越性的天道保持敬畏,以此为道德约束和行为准则;又要将此敬畏之心转化为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关怀与仁政实践,以德治国,以民为本。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和评价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典 - 畏天爱民 词条释义 (https://www.zdic.net/hans/%E7%95%8F%E5%A4%A9%E7%88%B1%E6%B0%91)
  2. 国学大师 - 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相关条目 (http://www.guoxuedashi.com/)
  3. 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 - “民本思想”条目 (需查询相关机构数据库)
  4. 《明实录·太祖实录》相关记载 (可参考古籍数据库如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https://ctext.org/)

网络扩展解释

“畏天爱民”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敬畏上天,爱护百姓,强调统治者或当权者应具备的责任与道德准则。其中:

二、出处与用法

  1. 文献来源:最早见于宋代陆游《上殿札子》:“祖宗畏天爱民,子孙皆当取法。”
  2.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或定语,用于书面语。
  3. 近义词:畏天恤民(朱熹曾用此表述)。

三、思想背景
该成语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伦理,主张君主需通过“敬天”强化自身权威的合法性,同时以“爱民”维护社会稳定,是儒家“天人感应”与“民本思想”的结合。

四、现代启示
虽带有历史局限性,但其核心精神可引申为:领导者需尊重客观规律(畏天),并以人民利益为决策出发点(爱民),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悖晦辨秩秉戒惨阳承星履草俦夷吹吹打打豆屑断隔对理饿汉迩臣二圣环二庭風羽分赃忿诤福为祸始个般关联掴打海蛤椷持合正宏域黄屋左纛花噪火叉剪刀贱荆介殻极口项斯畸流逸客精贯白日儆切禁号搢曶偈颂跼迹开屠开洋陋面贼庐落破卵倾巢愆程钱点曲戾纱帷生田丝绸思心瑱紞绨袍投分蜕壳无已闲宫象觯晓来写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