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鲁鱼陶阴的意思、鲁鱼陶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鲁鱼陶阴的解释

“鲁”和“鱼”、“陶”和“阴”字形相近易混。指传抄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明 焦竑 《焦氏笔乘·卫包改古文》:“‘六经’本皆古文,自 唐 天宝 三年,詔集贤学士 卫包 改古文,更作楷书,以便习读,而俗书始杂之。至今则鲁鱼陶阴,字既差讹;圣圣体体,书復苟简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鲁鱼陶阴”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献校勘的成语,用于形容文字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因形近而产生的讹误现象。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出处及用法:


一、核心释义

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导致的传写错误。该成语由两组易混淆字组合而成:

  1. “鲁”与“鱼”:篆书字形相近(鲁:,鱼:),易互讹。
  2. “陶”与“阴”:隶变后字形相似(陶:,阴:),常被误写。

引申义:泛指古籍校勘中因字形相似产生的错误,强调文本流传中的失真风险。


二、文献溯源与权威用例

  1. 《吕氏春秋·察传》(战国·吕不韦)

    记载子夏辨“三豕渡河”实为“己亥渡河”之误,开“形近致讹”论述先河,为“鲁鱼亥豕”类成语的雏形。

    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2. 《抱朴子·遐览》(东晋·葛洪)

    首次将“鲁鱼陶阴”并提,揭示文本传播中的普遍讹误:

    例: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陶成阴。此之谓也。”

  3. 《康熙字典》释“鲁”(清·张玉书)

    引《抱朴子》强调字形讹变规律,确立成语的经典地位:

    “按《抱朴子》云: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陶阴之误,亦类此。”


三、学术研究中的权威阐释

  1. 文字学角度(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

    指出篆隶演变中笔画简化导致形近字增多,如“陶”右部与“阴”右部隶变后均作“阝”,构成混淆基础。

  2. 校勘学意义(程千帆《校雠广义·校勘编》)

    将“鲁鱼陶阴”列为“形误”典型,强调版本比对对复原文本真实性的必要性。


四、现代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1.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16.
  2.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
  3. 《康熙字典》(同文书局影印本),1716年武英殿版.
  4. 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5.
  5.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1998.

网络扩展解释

“鲁鱼陶阴”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来源中存在差异,但综合权威词典和文献记载,该成语的核心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因字形相近而产生的文字传抄或刊印错误。源自“鲁”与“鱼”、“陶”与“阴”四字在古代书写中易混淆的现象。

详细解析

  1. 字形混淆
    成语中的“鲁”和“鱼”、“陶”和“阴”因篆书或隶书字形相似,常被误写或误刻。例如,“鲁”字省笔可能被认作“鱼”,“陶”与“阴”的部件结构也易混淆。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籍校勘、版本学等领域,形容文献在传抄、刊印过程中因字形相近导致的错误。

  3. 历史出处
    明确记载于明代焦竑《焦氏笔乘·卫包改古文》:“至今则鲁鱼陶阴,字既差讹,聖圣軆体,书复苟简矣。”。

常见误解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其解释为“安逸环境中不思进取”,此说法与其他古籍及词典释义相悖,可能是混淆了其他成语(如“陶然自得”)所致。

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汉典》等工具书,或关注文献学领域的研究,以获取更准确的学术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白越板檐宝尺被假拨云睹日财贝苍黑测量标石层汉颤抖抖昌期氅衣瞋忿崇宠绸缎传芳崔嵬寸进尺退带袵大捷端懿都给事中俷德宫幄孤士豪费洪源胶臈京债进御旧愁新恨坎轲篱牢犬不入犂子买椟米泔明敏莫桑比克牧田平交道鼜鼓汽机气门青官曲几緌緌汝州风塞北傻里八机尚章食茱汤祷桑林贪婪无餍天阶通类投其所好外溢鲜果小不忍则乱大谋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