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畏惧。《史记·田叔列传》:“ 三河 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 宋 苏洵 《衡论上·广士》:“老姦大豪,畏惮慑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可巧来了一位别房的房官,是个老翰林,著名的是个‘ 清 朝 孔夫子 ’,没有人不畏惮他的。” 沙汀 《磁力》:“实际上她也知道自己不是个足以使人畏惮的人。”
(2).敬畏。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阳城 ﹞为諫议大夫……未至京师,人皆想望风采,云:‘ 城 山人能自苦刻,不乐名利,必諫諍死职下。’咸畏惮之。” 明 李东阳 《送李士常》诗之二:“与君夙倾盖,意气两不违;但觉多畏惮,愧无受益资。”《明史·刘昱传》:“出为 河南 参政,改 交阯 。严肃有治材,吏民畏惮。”
“畏惮”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èi dàn,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畏惮”是一个兼具畏惧与敬畏双重含义的词汇,需根据上下文具体分析。
《畏惮》是一个名词,意为恐惧、害怕、胆怯等。当面对一种陌生、危险或者威胁人们安全的情景时,人们常常会感到畏惮。
按照汉字的组成规则,我们可以将《畏惮》拆分成两个部首:一是“白”部,代表白色;二是“心”部,代表心脏。除了部首,汉字还包含了十四个笔画。
《畏惮》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这本书中。在繁体字中,将“惮”字的上部替换为“更”部,即成为“畏更”。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略有不同。以《畏惮》为例,古代写法中,字形更加古朴且笔画繁多,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写法逐渐简化,以提高书写效率和易读性。
1. 他对高度有一种畏惮感,每次站在高楼的边缘都会不寒而栗。
2. 孩子们对未知的东西总是心生畏惮,需要我们的引导和鼓励。
1. 畏缩:出于畏惮而退缩。
2. 畏怯:对于未知或者危险的事物感到胆怯。
3. 畏罪:对于犯罪后的惩罚感到害怕。
1. 恐惧:感到极度害怕和畏惧。
2. 胆怯:形容害怕、胆小的状态。
1. 勇敢:相对于畏惮,指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2. 大胆:形容冒险、勇敢的态度。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于《畏惮》这个词的意思、拆分、来源、繁体、古时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有了一定的了解。
<文章结束>【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