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像锯齿一般的锐牙。《逸周书·王会》:“兹白者,若白马,锯牙,食虎豹。”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锯牙之兽,虽低伏而见惮;挥斧之虫,虽銓形而不威。” 宋 孙武仲 《祠二庙之明日未得顺风呈同行》诗:“朱幡拥前后,锯牙虎视森两厢。” 清 曾国藩 《何君殉难碑记》:“锯牙鉤爪,殪我閎儒。”
(2).古代治水工程器具名。 宋 苏辙 《论所言不行札子》:“虽罢四河之名,仍存减水之资,锯牙、马头率皆如故。”《宋史·河渠志一》:“凡埽下非积数垒,亦不能过其汛湍,又有马头、锯牙、木岸者,以蹙水势护隄焉。”
“锯牙”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比喻人言辞尖锐、善于辩论,能有效击破对方的观点。该用法源自《孟子》的典故,形容孟子在辩论中如锯子般锋利,分割对方逻辑。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辩才出众的群体,如律师、政治家或辩论赛选手。
锐利的牙齿
指像锯齿般锋利的牙齿,常见于古籍描述。例如《逸周书》提到“兹白者,若白马,锯牙,食虎豹”,形容猛兽的尖牙。
古代治水工具
宋代文献记载“锯牙”为水利工程中的一种设施,用于调节水势、加固堤坝。如《宋史·河渠志》提到其与“马头”“木岸”配合使用。
现代医学中,“锯齿牙”指牙齿边缘不平整的现象,常见于儿童换牙期,成人则可能与磨损或咬合异常有关。
提示:若需具体古籍原文或医学案例,可参考上述标注的网页来源。
锯牙是一个常用于形容物体或动物的特征的词汇,它指的是具备像锯齿一样的尖锐凹陷形状的特征。
锯牙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钅”和“牙”。部首“钅”表示与金属有关的事物,而“牙”则表明与牙齿有关。在汉字中,“钅”有2画,“牙”有4画。
“锯牙”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锯”的本义指的是一种用于锯砍木材的工具。而“牙”的本义是指牙齿。因此,锯牙最初是用于形容物体具有与锯或牙齿相似的形状。
在繁体字中,“锯”被写作“鋸”,“牙”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考古和字书的记载,古代的 “锯” 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齘”,另一种是“鋸”。而“牙”字则与现代书写相似。
1. 河水在山石间形成了奇特的锯牙状流动。
2. 这只动物有着尖锐的锯牙,可以轻易地将食物撕成碎片。
1. 锯齿:指物体的边缘或表面上具有锯齿状的凹凸纹理。
2. 锯木:指使用锯齿工具切割木材。
3. 锯片:用于切割硬质物体的薄片状工具。
近义词:锯齿、锯状
反义词:光滑、平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