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祖父。《书·牧誓》:“昬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 孔颖达 疏:“《释亲》云‘父之考为王父’,则王父是祖也。”《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傅昭仪》:“少傅 阎崇 以为《春秋》不以父命废王父命。” 颜师古 注:“王父谓祖也。” 唐 韩愈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其大王父 融 ,王父 琯 ,仍父子为宰相。” 清 黄宗羲 《金石要例·子孙为祖父行状例》:“今人为其 父 行状,称父之父为王父。”
(2).对老人的尊称。《国语·晋语七》:“养老幼,恤孤疾,年过七十,公亲见之,称曰王父。” 韦昭 注:“称曰王父,尊而亲之,所以尽其心也。”
(3).神仙名。即 东王父 。 三国 魏 曹植 《平陵东》诗:“灵芝采之可服食,年若 王父 无终极。” 黄节 注引《十洲记》:“ 扶桑 上有 太帝宫 , 太真东王父 所治。”《云笈七籤》卷十八:“东謁 王父 西謁 王母 。”
“王父”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称谓词,主要包含以下两种释义:
一、尊称已故的祖父
在古代礼制中,“王父”常用于对去世祖父的敬称。《礼记·曲礼下》记载:“祭王父曰皇祖考”,表明该词与祭祀文化密切相关。此用法体现了古代宗法制度中对先祖的崇敬,强调血脉传承的庄严性。
二、周代对祖辈的统称
在周代文献中,“王父”可泛指祖父及以上辈分的男性祖先。《尔雅·释亲》提到“父之考为王父”,说明该词曾被纳入亲属称谓系统,作为家族辈分的规范表述。例如《尚书·牧誓》中周武王以“我王父”指代周文王,突显其政治与宗族双重权威。
该词的演变与古代社会结构、礼制变迁紧密相关,现代汉语中已逐渐被“祖父”“爷爷”等通俗称谓替代,但仍见于历史文献及姓氏源流研究。
“王父”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这是最常见的含义,常见于古籍中。例如《尚书·牧誓》提到“昬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孔颖达注疏称“父之考为王父”,即祖父。汉代《汉书》中也有“王父谓祖也”的记载。此外,唐代韩愈的墓志铭中曾用“王父”指祖父。
《国语·晋语七》记载,周代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尊称为“王父”,意为“尊而亲之”。这种用法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长者的敬重。
在道教文化中,“王父”指东王父(东王公),是掌管男仙的神灵,常与西王母并称。如曹植《平陵东》诗云:“年若王父无终极”,《云笈七签》也有相关记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或文化背景,可查阅《尚书》《国语》等古籍,或道教经典《云笈七签》。
拜帖匣报录暴事辨士不来神驰骋疆场僢驰创意造言瓷罂黨項叨辱鼎言东家行杜公祠堕斁分钗劈凤伏诛甘心革罢戈比鞈革海外扶余红华虺螣胡同脚脖子既立竟至急三火四咎省卷勇拒敌踞伏棱杀连刑里第凌僭铃吏楼屋鹿迷梦刀迷宫驽怯女陪堂披图乾图器实遒逸契义戎经入仕彡彡身分证蛇头蝎尾诗朋酒友受聘叔妹榫头外务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