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秉枹的意思、秉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秉枹的解释

执握鼓槌。《国语·吴语》:“王乃秉枹,亲就鸣鐘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秉枹”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手持鼓槌”,常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军事行动或仪式场景的指挥行为。该词由“秉”(持、执)和“枹”(鼓槌)构成,字面义为握住击鼓工具,引申为发号施令或掌控节奏的动作。

  1. 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秉”指用手握住、执持,如《诗经·小雅》中“秉心塞渊”;“枹”为古代击鼓器具,以木制成。《说文解字》注:“枹,击鼓杖也。”组合后,“秉枹”即“执鼓槌击鼓”,多用于军队发令或祭祀奏乐的场景。

  2. 出处与用法

    “秉枹”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晋鞌之战时“郤克秉枹而鼓”,描述将领亲自击鼓指挥作战。汉代《淮南子·兵略训》中亦有“将秉枹而鼓之”的表述,强调统帅对战场节奏的掌控。此词在古籍中多与军事、礼制相关联,具有权威性与仪式感。

  3. 文化内涵

    据《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古代战争中鼓声是传递命令的核心媒介,“秉枇”象征指挥权的集中。例如《周礼·夏官》规定“司马振铎,鼓人皆醉”,鼓人“秉枇”的职责体现了等级制度下的分工协作。该词亦被引申为“主导权”的象征,如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以“秉枇者谋”比喻决策者的关键作用。

  4. 现代应用

    当代语言使用中,“秉枇”因语境变迁逐渐罕用,但仍在历史研究、古典文学领域保留学术价值。例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其列为“古代军礼术语”,《汉字源流精解》则从字形演变角度解析了“秉”“枇”二字的象形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秉枹”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需拆分解释:

  1. “秉”
    本义为“手持、执握”,如《诗经》中“秉烛夜游”即持烛夜游。引申为“掌握、主持”,如“秉政”。

  2. “枹”
    多音多义字:

    • 读作 bāo:指“枹树”,即栎树,一种落叶乔木。
    • 读作 fú:指“鼓槌”,如《左传》中“援枹而鼓”,即拿起鼓槌击鼓。

组合义推测:
“秉枹”可能有两种解释:

注意:
该词未见于常见古籍或现代汉语词典,可能是生僻组合或通假字。若源自特定文献,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建议确认用字准确性(如是否为“秉桴”)或提供出处以便精准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安眉待眼安攘败纸半中间避唐宸笔传夜春盘翠云鬟大红大緑登礼店钱刁健断杀对口疽顿脱返迷渢渢告诵工作服关节冠絶耗荒华贵虎闱经藏筋头钜什刊布肯首扣题狼牙箭扐掯临江仙镂体蛮力绵力灭澌内地鸥泛披麻带索敲金击玉乞借丘冢取裁却非如来佛衫带赏俸笙管使马十一月收步说家死症俗体投机取巧怃然香印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