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事决案;听候断决。 宋 范仲淹 《与知郡职方书》:“某虽属謫宦,幸得善地,听决之外,琴籍在焉。”《元史·王磐传》:“帝以天下狱囚滋多,敕诸路自死罪以下,纵遣归家。期秋八月,悉来京师听决。囚如期至,帝惻然怜之,尽原其罪。” 明 徐渭 《雌木兰》第二出:“贼首 豹子皮 ,的係军人 花弧 临阵亲擒,见解听决。”
“听决”一词的含义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引证解析
三、字词结构
四、现代应用 该词属文言用法,现代多用于历史文献解读或特殊文体。如描述古代司法制度时可用“囚犯听决于刑部”,或借喻“听决百事不留”形容高效政务
例句参考:
“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出自《查字典》例句)
注:如需更多古籍用例或语言学分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听决》是指在审判中,法官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举证和辩论,最终作出裁决或判决的过程。
《听决》的部首是“耳”(左右结构),包含7个笔画。
《听决》是汉字组合,由“听”和“决”两个字合并而成。
《听决》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聽決」。
在古代,汉字《听决》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在字形上有些微差异。
1. 法庭上的法官认真听取了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后,进行了《听决》。
2. 在审判过程中,法官必须确保对各方当事人进行全面的《听决》。
司法、判决、裁决、庭审、法庭、法官、辩论、陈述
审理、审判、审议、判定
听从、遵从、服从、执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