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阿修罗的意思、阿修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阿修罗的解释

梵语Asura的译音。或译为“阿素若”、“阿须伦”、“阿须罗”。意译不端正(容貌丑恶)或无酒,或非天(与天相似)。古 印度 神话中的一种鬼神。佛教采用其名,名为无酒神,亦名为无善神。 唐 卢纶 《栖岩寺隋文帝马脑盏歌》:“开函捧之光乃发,阿修罗王掌中月。”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我闻阿修罗,横攻 善见宫 。” 章炳麟 《訄书·地治》:“ 印度 之言阿修罗者,译言‘无酒’,一曰‘非天’,谓其酿酒不成而不为天帝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阿修罗(梵语:Asura)是古印度宗教哲学与佛教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汉语词典多将其定义为“非天”“非神”类众生,具有善恶交织的双重特性。该词由梵语“a-”(否定前缀)与“sura”(天神)组合而成,字面意为“非天神”。

在文化内涵层面,阿修罗包含三重特性:

  1. 战斗属性:《长阿含经》记载其因嗔恚心重,常与帝释天争夺须弥山统治权,象征欲望与争斗的轮回困境
  2. 福德矛盾《大智度论》指出阿修罗虽具天人福报,却无天神德性,体现福慧不兼备的修行警示
  3. 性别分化《正法念处经》描述女性阿修罗貌美惑人,男性则多现忿怒相,暗喻众生相由心生的佛教义理

汉语语境中,该词衍生出“修罗场”等成语,喻指惨烈竞争环境。敦煌文书P.2001号写卷中存有唐代僧人关于阿修罗道的注释文献,佐证该概念在汉传佛教中的深度本土化过程。

(注:因古籍文献无网络公开链接,来源标注采用《汉语大词典》《佛学大辞典》等工具书及敦煌研究院公布的文书编号作为考证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阿修罗”是梵语“Asura”的音译,在佛教和印度文化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1. 梵语音译
    阿修罗有多种音译形式,如“阿素罗”“阿须伦”“阿须罗”等。其梵文原意包含“非天”“无端正”“无酒”等,其中“非天”最为核心,指其虽具天神福报却无天神德行,处于天人与恶鬼之间的存在状态。

  2. 佛教六道之一
    在佛教六道轮回中,阿修罗道属于独立的一道,介于天道与恶鬼道之间。其众生福报接近天人,但因嗔恨、争斗等习性无法升入天道。


二、阿修罗的特征与分类

  1. 性格与形象

    • 阿修罗以“易怒好斗”著称,常与帝释天(提婆神)为首的众神发生战争,争夺权力与资源。
    • 男性阿修罗通常形容丑陋,女性则美貌异常。
  2. 佛教经典中的分类
    据《楞严经》记载,阿修罗分为四类:

    • 卵生:由鬼道因护法修行之力而生;
    • 胎生:因畜生道修行入空而化生;
    • 湿生:人道修行却心怀猜忌所感召;
    • 化生:天道堕落者所成。

三、文化延伸与象征

  1. 印度神话与佛教护法
    阿修罗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恶神,佛教吸收后将其列为“天龙八部”护法神之一,象征战斗与护法精神。

  2. 文学中的意象
    唐代诗人卢纶曾以“阿修罗王掌中月”形容器物之精美,清代黄遵宪也借其典故暗喻世事纷争。


四、其他解释

在部分影视作品(如电影《阿修罗》)中,这一形象被艺术化改编,但核心仍围绕其“善恶交织”“争斗不息”的特质展开。需注意此类演绎与宗教原义的差异。

提示:如需了解更详细的佛经原文或文化典故,可参考《楞严经》及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别人正在浏览...

阿监拜觐碧草比基尼碧溜浡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苍水使豺兕朝出夕改麤涩黨部地滚球东江方舄烦伤飞翻刚方根据与条件故路横擢阖宗会兵会家不忙祸凶监室绞烂赍调济公禁邪康瓠苦海无涯冷锻例句令原之戚六笙诗名扬四海曩辰排迮平地青云凭凌平情签揭箝勒棋迷戎索慑服守株缘木庶汇水戾説耍四至他处天贶条禁同辙头午瓦丝小家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