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螟蛉的意思、螟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螟蛉的解释

[adoptive child] 《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赢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

周侗年迈,巴不得将平生一十八般武艺,尽心传授与螟蛉之子。——《说岳全传》

详细解释

(1).螟蛾的幼虫。泛指棉蛉虫、菜粉蝶等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清 黄遵宪 《番客篇》:“螟蛉不抚子,犬羊且无鞹。”

(2).蜾蠃常捕螟蛉喂它的幼虫,古人误认为蜾蠃养螟蛉为己子。后因以为养子的代称。《旧唐书·昭宗纪》:“ 邠州 王行瑜 、 凤翔 李茂贞 、 华州 韩建 各上章,言 珂 螟蛉,不宜纘袭,请以 王珂 为 陕州 , 王珙 为 河中 。” 宋 王楙 《野客丛书·螟蛉》:“今呼非所生之子为螟蛉。观《南史》‘ 宋明帝 负螟之庆’,言 废帝 非所生也。《北史》‘ 胡叟 养子字螟蛉’。又观 董仲舒 ‘断甲无子,养非所生’,引《诗》‘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之义。知此説尚矣。” 明 沉鲸 《双珠记·卖儿繫珠》:“拚捨这弱息螟蛉,要表我终身箕箒。” 茅盾 《童年·长寿夫妇的悲剧》:“我宁可抱个螟蛉,也不要你 潘 家装假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螟蛉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名词,既指代一类具体的昆虫,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引申义。

一、词典释义(本义)

指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昆虫的幼虫。这类幼虫常蛀食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茎秆内部,是典型的农业害虫。其形态特征为体形细长,体色因种类而异,常见淡黄、淡绿或褐色。《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将其定义为:“螟蛾的幼虫,种类很多,危害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二、生物学特征

在昆虫分类学中,“螟蛉”并非单一物种,而是对螟蛾科多种幼虫的统称。常见种类包括:

  1.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主要危害水稻。
  2.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等。
  3.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危害水稻叶片。这些幼虫具有钻蛀习性,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对粮食生产构成显著威胁。《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详细记载了其形态、生活史及危害特点。

三、文化引申义(养子代称)

“螟蛉”最著名的引申义源于《诗经·小雅·小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观察到细腰蜂(蜾蠃)捕捉螟蛉幼虫带回巢穴的现象,误认为其是在抚养螟蛉幼虫为己子。因此,“螟蛉”或“螟蛉子”在古汉语中被广泛用作“养子”的代称,强调非血缘的收养关系。此典故在《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有明确阐释。

总结,“螟蛉”一词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内涵:在农业领域指危害作物的螟蛾幼虫;在文化传统中,则因《诗经》典故成为养子的象征性称谓,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与历史传承性。

网络扩展解释

螟蛉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既指代一类昆虫,也包含文化引申义:

一、生物学定义

螟蛉是鳞翅目夜蛾科昆虫的幼虫,主要指双带夜蛾的幼虫。其成虫体长6-8毫米,前翅有暗紫宽斜带,幼虫呈青色,主要危害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分布于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地。

二、文化引申义

源自《诗经·小雅·小宛》中“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典故。古人误认为蜾蠃(寄生蜂)捕捉螟蛉幼虫是为了收养,故将养子称为“螟蛉子”。例如《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提到“螟蛉”即指此义。

三、现代应用

  1. 农业领域:仍指危害作物的鳞翅目幼虫,如三化螟、玉米螟等。
  2. 文学领域:保留“养子”的比喻义,但现代生物学已证实蜾蠃实为寄生而非收养。

提示:若需了解螟蛉的具体防治方法或古籍中的引申案例,可进一步查阅农业文献或古典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白拂百擧暴气春神从祀醋妒登稔敦质籓笼翻秧子泛櫂伐閲風鷁覆酱瓿高大上海川螺河滩龢协红楼梦洪威谎汉子浣染隳心简胜简讯嘉日进资冏牧九戎就是咎谢鞫勘括户六出花流靡緑水青山梅驿鸣雌内封盼头平决平坦溥漠前脚切糕秦失其鹿亲兄弟琦善热羹三清神似适妇收择爽神他年桃园之拜涂抹亡国灭种无其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