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郊的意思、三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郊的解释

(1).犹三乡。《书·费誓》:“ 鲁 人三郊三遂。” 孔颖达 疏:“三郊,谓三乡也。盖使三乡之民,分在四郊之内,三遂之民,分在国之四面。乡近於郊,故以郊言之。”

(2).古代诸侯的行政区划,大国分为三郊三遂,因以“三郊”指大国诸侯。《北史·文苑传·许善心》:“三郊递袭,五胜相沿,俱称百谷之王,并以四海自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郊”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古代礼制与社会结构理解。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三郊”指周代都城外围划分的三个区域,分别为“近郊”“远郊”和“甸服”,用于区分不同行政管辖范围与赋税等级。例如《周礼·地官》载“三郊之赋,以待邦用”,表明其与财政制度密切相关(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电子版)。

从词源学角度,“郊”本义指城郭之外的地区,《说文解字》释为“距国百里为郊”。“三”作为数词在此构成分级体系,可能源自周代“三分法”治理模式。唐代孔颖达疏《礼记》时特别强调“三郊实为诸侯分封之制”,印证其政治地理属性(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

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使用场景,主要见于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文献中。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理解时可关联“三辅”“五服”等同类古代行政区划术语进行横向对照(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三郊”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 指代“三乡”
    根据《书·费誓》记载,“三郊”与“三乡”相通,主要用于描述周代地方行政划分。孔颖达在注解中提到,周代将都城外的区域分为“郊”和“遂”,其中“三郊”指三乡之民分布在四郊之内,而“三遂”则指更远的区域。这种划分体现了周代“国野制”的行政特点,即都城(国)与周边(野)的管理体系。

  2. 代指大国诸侯的行政区划
    古代诸侯国中,大国(如公侯级)的领地会被划分为“三郊三遂”,因此“三郊”成为大国诸侯的代称。例如《北史·文苑传·许善心》中提到的“三郊递袭”,即用此意强调诸侯国的权力更迭。这里的“郊”指都城外的近郊区域,与“遂”(远郊)形成层级管理结构。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周代行政区划或相关典籍例证,可参考《周礼》《尚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班霞宝扇饱飨老拳倍依词家搭档大脚色大廓淡水之交大菽登崇颠溺钓骆驼放蔑方絮废绝俸糈冯垣高级社官告观顾规重矩迭合共很触活受虎争讲磨奸萌嚼啜接茬解副快蟹绫纨卢仝茗荈内当家派还湓噎飘飘然伾伾铺敷前目后凡清邵屈杀热突突神道碣深隐失格塾师舒详熟晓睢呿挞戮搯膺推推畏慑薇省小队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