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见的谦词。语本《庄子·盗跖》:“ 孔子 復通曰:‘ 丘 得幸於 季 ,愿望履幕下。’”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本幕作‘綦’,云:言视不敢望 跖 面,望履结而还也。” 宋 陆游 《投梁参政》诗:“回首 长安 城,未忍便万里。袖诗叩东府,再拜求望履。”
“望履”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谦辞,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文献记载及历史用例综合解析如下:
基本释义
该词意为“求见的谦词”,指以谦卑姿态请求拜见他人。其核心在于通过降低自身姿态表达敬意,常见于古代文人或士大夫的社交场景中。
典故溯源
语出《庄子·盗跖》:孔子求见盗跖时言“丘得幸于季,愿望履幕下”,字面意为“我希望能望见您的鞋履于帐幕之下”。司马彪注本指出,此处表达的是“不敢直视对方面容,只敢低头看对方鞋履”的谦恭态度。
语义演变
陆德明《经典释文》进一步解释:“望履结而还也”,强调动作细节——拜见者视线仅及对方鞋履的系带,行礼后便恭敬退下。这种身体语言强化了谦逊的语义内涵,成为古代礼仪文化的缩影。
文学应用
宋代陆游在《投梁参政》诗中写道:“袖诗叩东府,再拜求望履”,将典故转化为诗歌意象,既展现文人风骨,又延续了谦辞的社交功能。
现代认知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主要作为研究古代礼仪文化或解读文言文献时的专业词汇存在。其承载的“以身体姿态表达敬意”的文化逻辑,仍可在日本鞠躬礼等东方礼仪体系中窥见遗风。
注:以上解析综合《庄子》原典、古代注疏及诗词用例,完整文献记载建议查阅《庄子集释》《经典释文》等典籍。
望履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远望(望)脚上的鞋子(履),用来形容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一般用于描述对某个目标或愿望的追求和期盼。
望履的部首是屮(chè),履(lǚ)是望的偏旁部首。望履的总笔画数是12画。
望履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望履”故事。据传,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穿的鞋子叫履,履的形状很怪异。当时齐国的范鞅曾在韩国任官,他在离开之前,买了一双履送给了韩国人张含。张含因为范鞅的品行和能力非常欣赏他,所以他将这双履视为范鞅的代表,每日仰望着它,时刻想念着范鞅。
望履的繁体字是「望履」,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在古代,望履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简化字有所不同。其古时候的写法为:
望: 朂方土儿八
履: 尸又彳口
1. 少年时,他总是望履着舞台上的演员,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可以站在那里。
2. 我正在望履着偶像明星,希望有一天能见到他们。
3. 生活总是充满了各种未知,我们要望履前行,争取更好的未来。
1. 望大 | 望见 | 望楼 | 望瞭 | 望江
2. 履地 | 履历 | 履行 | 履职 | 履背
期待、盼望、期盼、渴望
失望、绝望、放弃、无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