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旧唐书·李密传》:“豹变鹊起,今也其时,鼉鸣鳖应,见机而作。”
“鼍鸣鼈应”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uó míng biē yìng,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常用于描述事物或人之间的默契呼应关系。
基本含义
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鼍(扬子鳄)鸣叫时,鼈(甲鱼)会随之回应”,引申为彼此呼应、行动一致的情景。它既可形容自然现象中的共鸣,也可用于人际协作中的默契配合。
出处与典故
出自《旧唐书·李密传》:“豹变鹊起,今也其时,鼉鸣鳖应,见机而作。” 此处以“鼍鸣鳖应”比喻时局变化中各方势力迅速响应、协同行动的状态。
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如、5)提到该成语也可表示“声音震耳欲聋”,但此解释较少见,需结合语境判断。建议优先采用“声气相通”的核心释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延伸用法或相关典故,可参考《旧唐书》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鼍鸣鼈应》是指乌龟(鼈)和梭鱼(鲧)在黄河洪灾来临之前,预知灾情并发出警示的神奇现象。这个成语意味着老百姓能够警惕灾害的预兆,及时采取措施。
《鼍鸣鼈应》这个成语的两个字的部首是鼠(鼍)和鳥(鸣),部首分别包含9和15个笔画。
《鼍鸣鼈应》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山海经》中的记载。故事讲述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乌龟和梭鱼发出警示来预告洪灾的到来。
《鼍鳴鼈應》是《鼍鸣鼈应》在繁体字中的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鼍”的写法是“鼍”字下面是“物”,表示一种巨大的龟类动物。而“鸣”的写法是“口”上方是“鸟”,表示声音的出现。
他们能够预判洪水的来临,就像《鼍鸣鼈应》一样。
- 鼍力:形容声音非常大,像乌龟发出的声音。
- 鳴鳧:形容声音宏亮。
《鱼瞻盘石》、《兔起鹘落》。
没有固定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