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膳的时候。《管子·弟子职》:“至於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馈饌。”
(2).特指进早餐的时刻。《诗·鄘风·蝃蝀》“崇朝其雨” 毛 传:“崇,终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 汉 王逸 《九思·守志》:“朝晨发兮 鄢 郢 ,食时至兮增泉。”《北齐书·安德王高延宗传》:“ 延宗 ……以十二月十三日晡时受勑守 并州 ,明日建尊号,不间日而被围,经宿,至食时而败。”《文史知识》**第1期:“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3).谓食用时令物品。《礼记·坊记》:“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 孙希旦 集解:“食时不力珍者,食四时之利,则不得力求珍羞。”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食时汉语 快速查询。
“食时”是一个多义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根据多个文献来源,其核心含义可分为三类:
日常用餐时段
泛指用膳的时间,最早见于《管子·弟子职》记载的师生用餐礼仪:“至於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馈馔”。此用法常见于古代典籍中,表示约定俗成的就餐时间段。
特指早餐时辰
在时间计量体系中,特指辰时(7:00-9:00)。《诗经》毛传注“从旦至食时为终朝”与《文史知识》考证均印证,古人“朝食”(早餐)多在此时间段进行。如汉王逸《九思·守志》描述行程:“朝晨发兮鄢郢,食时至兮增泉”。
饮食顺应时令
源自《礼记·坊记》“食时不力珍”,强调食用应季食材的礼制观念。孙希旦集解注:“食四时之利,则不得力求珍羞”,体现古代对饮食与自然节律协调的重视。
▲ 现代使用提示:该词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学创作中,当代口语已不常用。如遇具体文本,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指向时段或饮食规范。
《食时》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包含“食”和“时”两个字。下面将对该词语的部首、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介绍。
“食”字是一个由“饣”部作为部首的汉字,共有九个笔画;而“时”字的部首是“日”,具有六个笔画。
《食时》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辰制度。在古时候,一个白昼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持续两个小时。《食时》指的是按照这个时辰制度,合理安排饮食的时间。
《食时》这个词语的繁体字为「食時」。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据记载,古时候写《食时》使用的是食字与时字的变体,其中“食”字在上方加了一个小点,表示饮食。而“时”字下方有一撇,表示时间。
1. 吃得好,就是食时得当。
2. 吃太多晚餐会影响食时的调节。
1. 食物:指*********的东西。
2. 时辰:古代所用于计时的单位。
3. 用餐时刻:指饮食的时间。
1. 用膳时间:指饮食的时间点。
2. 进餐时刻:指进食的时间。
1. 饥饿:指身体由于长时间没有进食而感到空虚和饿。
2. 急食:指吃饭匆忙或进食过于急促。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了解了《食时》一词的部首、笔画、来源、繁体字、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