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脱稿 ”。
“脱藁”是“脱稿”的异体写法,指著作或文稿完成。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文章、书籍等创作完成后不再修改的状态,即“定稿”。该词由“脱”(脱离、完成)和“藁”(同“稿”,草稿)组成,强调从草稿阶段到最终成文的过程。
历史用例
宋代张端义在《贵耳集》自序中写道“喜斯集之脱藁”,《宋史》也提到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未脱稿”,说明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学术或文学创作领域。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脱稿”更为常见,而“脱藁”因字形复杂逐渐被替代,仅保留在古籍或特定语境中。例如,部分学者引用古语时可能使用“脱藁”以体现文雅。
注意事项
需注意“藁”与“稿”的异体关系,避免误写为其他同音字(如“槁”)。读音为tuō gǎo,与“脱稿”一致。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脱藁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摆脱束缚,解脱困境。也可以表示逃脱。这个词通常形容一个人或事物从困境中解救出来,达到自由的状态。
脱藁这个词由“⺍”(字头部首)和“艹”(字体部首)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13,字头部首有2画,字体部首有9画。
脱藁源于古代汉字,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左传》中。繁体字为「脫藁」,读音和意义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脱藁的写法有所不同。它的古汉字写法为「透苟」,意思和现代的脱藁相似,表示逃脱、解脱。
1. 他终于脱藁了,摆脱了贫困的生活。
2. 我成功地脱藁了,逃离了那个讨厌的工作环境。
脱离、脱险、脱胎换骨、脱口而出、摆脱束缚
解脱、逃脱、摆脱、解救
束缚、陷入、困境、无法摆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