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人民。《国语·周语下》:“自 后稷 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 文 始平之。”《国语·周语下》:“畎亩之人,或在社稷,由欲靖民也。” 韦昭 注:“靖,治也。”
“靖民”是汉语复合词,由“靖”与“民”二字构成。《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安定百姓”,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通过治理手段使民众获得安宁,二是指平息民乱、消除社会动荡。《辞源》指出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其中“居四民”即含有安顿民众之意,后逐渐演化为“靖民”的固定搭配。
在古代文献中,《左传·僖公九年》载有“君务靖乱,无勤于行”的表述,虽未直接使用“靖民”,但“靖乱”的概念与之相通。汉代班固《汉书·刑法志》明确提出“圣人制礼作教,立法设刑,所以靖民也”,将法律教化视为安定民众的根本措施。唐代孔颖达疏解《尚书》时特别强调:“靖者,安也;民者,众也。合言靖民,谓安天下之众。”
该词在近现代汉语中逐渐演变为历史词汇,但在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社会治理思想时仍具学术价值。现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其列为“靖”字重要义项,与“安”“定”构成同义关系。相关词语如“靖乱”(平定祸乱)、“安靖”(使安定)等,均保留在成语和书面语中。
“靖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综合多个来源可归纳如下:
两种解释实为治国理念的不同角度:前者侧重“结果”(民众安定),后者侧重“行为”(治理过程)。例如《国语》中的“靖民”既可理解为治理行为,也隐含追求安定的目标。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语境选择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尚书》《国语》等典籍原文。
按抑别次彼何人斯宾辟鄽邸缠织尘累处困鉏子匆猝得勿叠双踧蹐呃吓凤闱粉脸高挑跪安晷候规悟海鹾函盖充周杭筏回归节法节拊洁介解黏去缚寄生虫棘院狙如开足马力坎男坤牛亮槅敛躬龙鸟渺緜命世偶世破工夫奇峭齐肃弃之敝屣渠田人杰盛集盛际失时落势势要水土保持梳爬熟切担子素封讬熟外椁完采王旌稳脚无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