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人民。《国语·周语下》:“自 后稷 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 文 始平之。”《国语·周语下》:“畎亩之人,或在社稷,由欲靖民也。” 韦昭 注:“靖,治也。”
“靖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综合多个来源可归纳如下:
两种解释实为治国理念的不同角度:前者侧重“结果”(民众安定),后者侧重“行为”(治理过程)。例如《国语》中的“靖民”既可理解为治理行为,也隐含追求安定的目标。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语境选择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尚书》《国语》等典籍原文。
靖民(jìng mí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该词的部首是“革”(gé),笔画数是9画。
“靖”字的部首是“青”(qīng),笔画数是8画;“民”字的部首是“氏”(shì),笔画数是4画。
“靖民”这个词来源于《尚书·大禹谟》:“齐民东徙四方,靖民以安。”在这里,“靖民”指的是安抚百姓,使民众安定,平息战乱。
“靖民”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靖民」。
古代汉字写法中,“靖民”的写法与现在相同,没有较大变化。
1. 领导者要以平和的心态靖民,促进社会稳定。
2. 政府采取措施,旨在靖民,为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靖民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新词,如:靖民心志、靖民者、靖民举措等。
安抚、安定、抚慰、安民。
动乱、骚乱、危害、扰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