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oreign affairs]∶外交事务;涉外事务
外事活动
(2) [external affairs]∶外边的事;与己无关的事
不问外事
(1).古代指外土诸侯奉行王事。《书·康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 孔 传:“言外土诸侯奉王事,汝当布陈是法,司牧其众及此 殷 家刑罚有伦6*理者兼用之。”一说谓在外朝听狱之事。参见 清 孙星衍 《尚书古今文注疏》。亦指境外之事。《左传·文公十三年》:“ 中行 桓子 曰:‘请復 贾季 ,能外事,且由旧勋。’” 孔颖达 疏:“ 贾季 ……能知外竟之事。”
(2).古代指郊祭或田猎之事。亦指对外联合或用兵。《礼记·曲礼上》:“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 郑玄 注:“出郊为外事。” 孔颖达 疏:“外事,郊外之事也…… 崔灵恩 云:外事,指用兵之事。” 孙希旦 集解:“愚谓外事,谓祭外神。田猎出兵,亦为外事。”《史记·蒙恬列传》:“ 恬 任外事而 毅 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宋 司马光 《言横山上殿札子》:“但以国家今日内政未修,不可遽谋外事故也。”《三国演义》第四四回:“ 伯符 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 张昭 ,外事不决问 周瑜 。”
(3).朝廷政事。与宫内之事称内事相对。《后汉书·刘盆子传》:“ 盆子 惶恐,日夜啼泣,独与中黄门共卧起,唯得上观阁而不闻外事。”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太子职当侍膳问安,不宜言外事。”《明史·太祖纪三》:“秋七月戊戌,禁内官预外事,敕诸司毋通内官监文移。”《清史稿·后妃传·太祖孝慈高皇后》:“后庄敬聪慧……不预外事,殫诚毕虑以事上。”
(4).世事;家庭或个人以外的事。《东观汉记·张酺传》:“臣闻王者法天,荧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问,知外事也。”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者谓人所説,无以自免也。” 宋 梅尧臣 《访矿坑老僧》诗:“山深无外事,日夕爱潺湲。”《红楼梦》第六六回:“且説二姐儿操持家务,十分谨肃,每日关门闭户,一点外事不闻。”
(5).指外交事务。 黄远庸 《库伦独立后之外交》:“ 库伦 独立后, 俄国 国家及国民种种活动,汇而记之,不仅足以识外事,即将来 中 俄 交涉结果之几微,亦在此矣。” 毛6*泽6*东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应当在外事工作方面、国防建设方面加强努力。”
(6).指男色之事。 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张幼文》:“ 伯起 亦好外,闻有美少年,必多方招至,抚摩周憮,无所不至,年八十餘犹健。或问先生多外事,何得不少损精神。”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外事汉语 快速查询。
“外事”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综合权威性较高的搜索结果,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外交事务
指国家或机构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的交往活动,如外事访问、国际会议等。例如“外事活动”即指涉及外交或涉外事务的工作。
涉外事务
广义上涵盖与境外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涉,包括地方政府、企业等非中央层级的对外事务。
朝廷政事与军事
古代与“内事”(宫内事务)相对,指国家政务或对外用兵。如《后汉书》提到“不闻外事”,即不参与朝政。
祭祀与田猎
古代将郊外祭祀、田猎称为“外事”,如《礼记》记载“外事以刚日”。
“外事”核心含义为“对外事务”,具体内涵需结合时代和语境。现代多用于外交领域,古代则涵盖政治、军事、祭祀等。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礼记》《后汉书》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外事》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词性的词语,意思是与国外有关的事物或事务,通常指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事务。
《外事》的部首是“又”,输入法拆分为外(5画)和事(8画)。
《外事》一词可追溯到古代汉字的用法,表示与境外的事情有关的事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为表示国际交往的事物。
《外事》在繁体字中写作「外事」。
在古时候,汉字《外事》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表示与国外有关的事务。
1. 这家公司在外事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处理国际交流的问题。
2. 各国使节纷纷应邀参加了*********主办的外事活动。
外事处、外事部、外事交流、外事团、外事交涉
外交、留学、国际事务、对外关系
内事、国内事务、本土事务
按磨包举鞭丝秉钧持轴拨楞不知不觉采购长襦车軿稠稠大火蹈厉豆汁端实方儿逢山开路附舆甘露寺感叹词高教鲠议洸潒鬼钗韩坛讳疾火华甲坼讲购鲛人泣珠家至户到眷委句管鵕鸟蟉结离垢蛮酋勔勉面熟缪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骑步萨齐玛圣臣勝壤试补术籍死沉沉陶墟田表廷辨讬物感怀挖苦望潮玩弄词藻围屏偎妻靠妇无无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