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驻扎。 三国 魏 曹操 《祀故太尉桥玄文》:“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
(2).指驻扎之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时 蒙 与 成当 、 宋定 、 徐顾 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 权 悉以兵并 蒙 。”
“屯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驻扎(动词)
指军队或人员临时驻留。例如:
三国时期曹操在《祀故太尉桥玄文》中提到:“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
此处“屯次”描述军队在乡里驻扎的情景。
驻扎之处(名词)
指军队驻扎的具体地点。例如: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记载:“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
此处的“屯次”强调吕蒙接管其他将领的驻军营地。
以上释义综合自《三国志》、曹操文作及多部词典条目。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或相关历史文献。
屯次(túncì)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屯”和“次”。
“屯”是木的本字,拆分部首为“尸”和“木”,它的笔画数是4画。它的意思有两个主要的解释,一是指军队在某地驻扎集结,二是指人们在一定地区聚居、拥挤。
“次”是水的本字,拆分部首为“止”和“水”,它的笔画数是6画。它有多个不同的意思,包括行程、次序、顺序、次要等。在这个词语中,它代表了“次序”的意思。
“屯次”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尔雅》一书中。在古代,这个词语的写法有所不同,使用了繁体字“屯次”。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比现代更加复杂。以“屯”字为例,它的古代写法包括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写成“尊”,下半部分是“匜”。整个字形更加复杂且繁琐。
以下是一些关于“屯次”的例句:
1. 他们在山脚下屯次了几天,准备好后再继续行军。
2. 随着人们不断涌入,城市逐渐变得拥挤不堪,人口屯次。
以下是一些与“屯次”相关的组词:
1. 驻屯:指军队在某地驻扎集结。
2. 排列顺序:指按照一定的次序或顺序进行排列。
3. 聚居:指人们在一定地区集中聚居。
以下是一些与“屯次”近义词:
1. 驻扎:指军队在某地驻守。
2. 聚集:指人们集中在一起。
以下是一些与“屯次”反义词:
1. 离开:与驻扎相反,表示离开某地。
2. 散开:与聚集相反,表示人们分散开。
总结来说,屯次指的是军队在某地驻扎集结或人们在一定地区聚居、拥挤的情况。这个词的字形繁复,拆分部首分别是“尸”和“木”以及“止”和“水”。古代写法是繁体字“屯次”。它的一些近义词包括驻扎、聚集,而一些反义词包括离开、散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