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虚;罄尽。《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餘亿,府帑空竭。” 宋 苏洵 《上韩舍人书》:“赋敛日重,府库空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九节:“ 魏明帝 大造宫殿苑囿,掠夺民间美女,淫侈无度,从此库藏空竭,百姓怨苦。”
穷困;贫乏。《宋书·五行志三》:“此人君苟饰宫室,不知百姓空竭,故天应之以旱,火从高殿起也。”
“空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ōng jié,由“空”(没有)和“竭”(耗尽)两字组成,基本含义是资源、能力或精力完全耗尽,达到极限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空虚;罄尽:多指财物、物资等被消耗殆尽。例如:
“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餘亿,府帑空竭。”(《后汉书·西羌传》)
“赋敛日重,府库空竭。”(宋·苏洵《上韩舍人书》)
这类用法常见于描述国家财政、物资储备枯竭的场景。
穷困;贫乏:引申为生活或经济上的困顿状态(部分资料提及,但需结合语境理解)。
“公私罄竭,不深根固本,恐为患将来。”(《晋书·吕纂载记》)
两者常可互换,但“罄竭”在古籍中使用频率更高。
现代汉语中,“空竭”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如历史文献分析、经济问题讨论等,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后汉书》《苏洵文集》等文献。
空竭(kōng jié)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空指没有实质内容,竭指耗尽,没有剩余。因此,空竭的意思是耗尽了空虚、不存在的东西。
空竭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穴”和“竹”,部首“穴(xué)”表示与地下或洞穴有关,部首“竹(zhú)”表示与竹子或类似竹子的植物有关。空竭总共有9个笔画。
空竭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庄子·大宗师》篇中,用来形容心灵的空虚状态。在这个篇章中,庄子讲述了心境的变化过程,从最初的空虚到后来的智慧与觉悟。此后,空竭作为一个词语固定下来,用来形容各种物质或非物质状态的耗尽。
在繁体字中,空竭通常写作「空竭」。
在古代汉字中,空竭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具体的古体字我们无法确定,因为没有流传下来的相关拓片或碑刻。
1. 他的内心已经空竭一空,无法感受到任何快乐。
2. 这个地方的资源已经被开采空竭,再也没有可利用的。
空洞、虚空、穷竭、精疲力竭
枯竭、耗尽、消耗
充盈、丰富、饱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