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佗城的意思、佗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佗城的解释

指 汉 南粤王 赵佗 的都城 番禺 (今 广州市 南部)。 尹爟 《九月上越王台》诗之二:“空教 陆 贾 降雄策,此日 佗 城属阿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佗城是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下辖镇的专有地名,也是该地区历史上著名的古城称谓。其含义可从词源、历史及文化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释义

“佗”源于人名“赵佗”(南越国开国君主)。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设龙川县,任命赵佗为首任县令。后世为纪念其开发岭南的功绩,将龙川县城称为“佗城”。“城”即古代行政中心或军事要塞的统称,此处特指龙川县治所所在地。

二、历史沿革

佗城是岭南现存最古老的城址之一,具有2200余年历史。秦汉时期作为龙川县治,赵佗在此筑城屯兵、传播中原文化,奠定南越国基业。唐代至民国均为龙川县治,1952年县治迁离后改称“佗城镇”。现存秦代古城墙基、越王井、学宫等遗址,被誉为“岭南第一古城”。

三、文化价值

佗城是客家文化发祥地与中原文化南渐的见证。其地名承载三大文化符号:

  1. 移民史标志:秦代50万军民戍岭南,赵佗率部族落籍龙川,形成早期客家先民聚居地;
  2. 治理典范:赵佗推行“和辑百越”政策,促进汉越融合,《汉书》称“甚有文理,中原人以为居”;
  3. 建筑遗产:现存38处祠堂、120余姓氏宗祠,获评“中华姓氏第一村”,反映宗族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司马迁. 史记·南越列传. 中华书局.

班固.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中华书局.

中国地名委员会. 中国地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罗香林. 客家研究导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

龙川县志编纂委员会. 龙川县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佗城城址考古调查报告. 文物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佗城是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的一个历史古镇,其名称源于秦汉时期的南越王赵佗。以下是关于该词的综合解释:

一、历史起源

佗城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秦始皇平定岭南后设立的古龙川县治所所在地,属中国最早的县级行政单位之一。赵佗作为首任县令,在此推行中原文化,促进汉越融合,为后来建立南越国奠定基础(后迁都番禺,即今广州)。

二、名称含义

“佗城”为纪念赵佗而命名,又称“龙川故城”。赵佗主政期间推行“和辑百越”政策,使该地成为岭南早期的政治、经济中心,被誉为“秦朝古镇,汉唐名城”。

三、文化特色

  1. 姓氏文化:因秦朝驻军与越人通婚,佗城形成了罕见的姓氏多样性。四万人口的镇内有179个姓氏,其中佗城村仅两千余人便有140个姓,被称为“中华姓氏第一村”。
  2. 客家之源:赵佗推行的汉越杂居政策,使佗城成为客家先民最早的聚集地之一,现存48座古祠堂,被称为“中华古祠堂博物馆”。

四、地理与遗迹

五、常见误解辨析

部分文献将佗城与赵佗的南越国都城番禺(今广州)混淆。实际上,佗城是赵佗早期任县令的龙川县城,而番禺为其称王后的都城,二者地理位置不同。

以上内容综合自权威历史资料及地方志记载,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中华姓氏第一村》《龙川佗城介绍》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败缺北卷本宗边傍秉政避言裁辞産房常断赤乌蹴鞠弹曲德范点治冻云飞来祸奉命風漪汾曲佛草革沈构煽故欢后传湖笔胡儿揃扑激节踞嫚开灯趷躂枯梧连偶泠然卖休帽镜孟郊偏拗前线遣员切害轻身碛尾圈牢肉痛社人授予庶女告天説骖死里逃生丝柳随机存取存储器贪吏填总汪浪晩景瓦坯享味携接席篾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