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于几案上,可照出人头面的镜子。《儿女英雄传》三五回:“﹝ 长姐儿 ﹞腾出右手来双手捧着那个帽镜儿,屈着点腿儿,榻着点腰儿,把镜子向后一闪,对准了老爷的脸盘儿。” 张志民 《老朱和房东》:“地上一个紫红色的旧板柜,柜上有个帽镜,帽镜因为年久,走了水银,已经照不见人。”
帽镜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镶嵌在帽子正前方的小型装饰性镜子,主要用于古代官员或富贵人群的冠帽装饰,兼具实用与象征功能。以下从语义、用途及文化背景角度详细解析:
“帽”指头冠、帽子;“镜”指镜子。组合后特指固定在帽体上的小型镜饰,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材质以玉石、金属、玻璃为主。
既用于整理仪容(如扶正帽冠、检查鬓发),也作为身份地位的装饰符号。清代文献中常见其与“帽顶”“帽正”并称,属冠服制度组成部分。
清代官帽定制
帽镜在清代官服体系中尤为突出。官员便帽(如便帽、瓜皮帽)正中常嵌帽镜,材质按品级区分:
民俗寓意
民间认为帽镜有“辟邪纳吉”之用。镜面反射光线可驱散晦气,部分地区的婚俗中,新郎帽镜象征“明心见性,婚姻圆满”(《中国民俗大观》)。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青金石帽镜(直径约3cm),背面錾刻蝠纹,体现“福”文化寓意。
多以金属托座镶嵌镜面,边缘雕花,背面设穿孔以缝缀于帽体(《中国传统服饰配件研究》)。
帽正多为方形或矩形,强调端正仪容;帽镜必含镜面,侧重装饰性与光反射功能。
帽顶指冠帽顶部的球状饰物(如顶珠),与帽镜的位置、形态均不同。
综合文献依据:
: 《清史稿·舆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 刘魁立主编,《中国民俗大系·婚姻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
: 故宫博物院官网藏品数据库,藏品编号:故00177641。
: 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288页。
“帽镜”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置于几案上、可照出人头面的镜子,主要用于整理仪容。该词常见于古典文献和近代文学作品中,例如《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描述了使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文献中的语境,可参考《儿女英雄传》或近代文学作品中的描述。
哀婉闇然黯然伤神白骑傍午层碧硩陊诚挚蚩儜达仕胴胧多嘴恶虐繁絃风鉴蚡缊格末宫甲功裘孤寄顾靳锅饼豪主黑牡丹花骢黄封酒烜烈见独郊霈挟义节子金刚座祭赛涓报角抵社巨奸魁伟砺齿梨花冻灵爻理所当然冒没毛毡毛竹密户鸟惊鱼骇陪笔弃权柔细耎梯嬗更煞住慎脩蚀本生意睡顿水历四驰摊开提纲振领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