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餬口的意思、食不餬口的详细解释
食不餬口的解释
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困苦。 唐 陈子昂 《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流亡初復,贫鞠兼半,食不餬口,力未赡农。”亦作“ 食不充口 ”。 明 无名氏 《拔宅飞升》第一折:“小的们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委实的难过。”《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无那晚夕的。”
词语分解
- 食的解释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东西:食品。粮食。零食。丰衣足食。 俸禄:“君子谋道不谋食”。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东西给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 餬口的解释 谓寄食;勉强维持生活。《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杜预 注:“餬,鬻也。” 孔颖达 疏:“《説文》云:‘餬,寄食也。’以此传言餬口四方,故以寄食言之……《释言》云
专业解析
“食不餬口”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食物匮乏到难以维持生计的程度。
详细释义:
-
字面与核心含义:
- 食: 指食物、吃饭。
- 餬: 本义指稠粥,引申为“勉强维持”、“使有薄粥可吃”。在现代汉语中,“餬”常写作“糊”。
- 口: 指人的嘴,代指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 整体含义: 字面意思是“食物不够用来勉强填饱肚子”。形容生活极度贫困,连最稀薄的粥饭都难以保证,挣扎在饥饿线上,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强调经济状况窘迫到连吃饭都成问题。
-
语源与用法:
- 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反映了历史上物质匮乏时期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
- 常用来描述个人、家庭或群体因贫穷、灾荒、战乱等原因而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
- 具有强烈的书面语色彩和文言色彩,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如“食不果腹”高,但含义相近,且“餬”字更能体现“勉强维持”的意味。
-
使用场景与示例:
- 描述历史或现实中的贫困状况:“在那个战乱年代,百姓流离失所,食不餬口。”
- 形容个人经济拮据:“他失业后,家中老小一度食不餬口。”
- 强调生活艰难的程度:“微薄的收入让他过着食不餬口的日子。”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食不餬口”有明确收录和释义,是大型权威汉语工具书。其定义强调了“吃不饱,形容生活艰难”。(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在“餬”字条下,有“餬口”词条,解释为“勉强维持生活”,这直接构成了理解“食不餬口”的基础。(来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 古代典籍用例: 虽然该成语的具体出处难以精确到某一篇,但其构成和含义在反映民生疾苦的古文中能找到思想源头,如《礼记·檀弓下》中“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所描绘的饥荒场景,即与“食不餬口”的境况相符。(来源:儒家经典《礼记》)
“食不餬口”意指食物匮乏到连勉强填饱肚子都做不到,是形容生活极端贫困、挣扎在饥饿边缘的成语,带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其核心在于强调生存资料(尤其是食物)的极度短缺,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网络扩展解释
“食不餬口”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í bù hú kǒu,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吃不饱饭,形容生活极度贫困,连基本的温饱需求都难以满足。
二、详细释义
-
字词解析
- 食:指食物;
- 餬:原意为“稠粥”,引申为“饱”;
- 口:代指人的嘴巴。
整体意为“连糊口的食物都不充足”。
-
语境与用法
多用于描述古代或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强调经济困顿、生计艰难。例如:
“流亡初复,贫鞠兼半,食不餬口,力未赡农。”
——唐·陈子昂《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
三、近义词与扩展
- 近义词:食不充口、饥寒交迫、家徒四壁。
- 反义词:丰衣足食、锦衣玉食。
四、注意事项
- 部分资料中“餬”被误写作“糊”或注音为“huò”,但根据权威典籍和《汉语大词典》,正确读音为hú。
- 该成语现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描述,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媚边镇庇佑缠疾辍演次叙达礼德宇點鬢丢心落肠东西南北客法乐非想天坲坲槁项黄馘割开鬼工毬孤篷豪逸猾棍患失花奴浑天体镬子护叶荐瘥京卿赆送积渍决命争首巨星开津袴口括户灵利六经皆史麪勃密发木瓜杖脓疮前亲晩后洽闻强记怯怜口青坂请老三连冠散席时暑诗征束减讼系桃棓殄坠痛戞铜铺痛叹铜鱼稳顺无关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