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鱼的意思、铜鱼的详细解释
铜鱼的解释
(1).见“ 铜鱼符 ”。
(2).借指太守的官职。 唐 李嘉祐 《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自顾衰客累玉除,忽承优詔赴铜鱼。”
词语分解
- 铜的解释 铜 (銅) ó 一种金属元素,富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强,它的合金是电气、机械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紫铜(纯铜。亦称“红铜”)。青铜。黄铜。铜矿。铜器。铜币。铜臭(恥 )(指铜钱的臭味,用以讥讽唯
- 鱼的解释 鱼 (魚) ú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鱼虾。鱼虫。鱼网。鱼跃。鱼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鱼雁(书信,信息)。鱼米乡。鱼尾纹。鱼目混珠。鱼质龙文(喻虚有其表)。 姓
专业解析
铜鱼(学名:Coreius heterodon),在汉语词典及生物学语境中,指鲤科铜鱼属的一种淡水鱼类。以下从词义、特征、文化及生态角度分述其详细含义:
一、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及《辞海》定义:
铜鱼(tónɡ yú)
- 名词
- 鲤形目鲤科铜鱼属鱼类的通称,因体色青黄带古铜光泽而得名。
- 特指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或北方铜鱼(Coreius septentrionalis),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流域等水系。
二、生物学特征与习性
- 形态特征
- 体长梭形,头小吻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粗长(1对吻须,1对颌须)。
- 体背青灰,腹部银白,鳞片边缘具暗环,阳光下泛铜色光泽(《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
- 生态习性
- 栖息于江河中下游激流底层,以底栖动物、水生昆虫为食。
- 具有洄游性,繁殖期溯游至上游产卵(《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
三、文化象征与历史记载
- 古籍中的药用与食用
- 《本草纲目》载其肉"甘平无毒",可补气利水,古人用于食疗。
- 清代《湖广通志》称其为"金沙铜鱼",视为长江名产。
- 文物中的铜鱼形象
- 商周青铜器纹饰中常见"鱼形铭文",部分学者推测与铜鱼相关,象征丰饶(故宫博物院《商周青铜器图录》)。
四、现代价值与保护现状
- 经济与生态作用
- 曾为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种,因过度捕捞与水坝建设,野生种群濒危(IUCN红色名录)。
- 保护措施
- 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禁止捕捞。
参考资料: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科学出版社。
-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明代。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
-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官网评估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铜鱼”一词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生物学含义(鱼类)
铜鱼(学名:Coreius heterodon)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是长江和黄河水系的重要经济鱼类。
- 形态特征
体细长,前段圆筒状,后段稍侧扁,体色呈黄铜色;头小且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1对较长。
- 生态习性
- 栖息环境:偏好流水河段底层,冬季在深水岩石间隙越冬。
- 食性:杂食性,以软体动物(如螺蛳、蚬)为主,兼食植物碎片和藻类。
- 经济价值
肉质鲜美,常用于地方菜肴如豆瓣鱼、红烧鱼,在长江上游被视为上等食用鱼。
二、历史文化含义
- 铜鱼符
古代用作身份凭证或调兵信物,如唐代“铜鱼符”与“竹使符”类似,后演变为官职象征(如太守)。
- 墓葬器物
西周至两周墓葬中常见鱼形青铜器(铜鱼),可能用于棺饰或礼仪,部分学者推测其具有货币功能,但存在争议。
“铜鱼”既可指代长江流域特有的经济鱼类,也可指古代铜制符信或墓葬器物。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需进一步了解生物学特性或历史背景,可查阅相关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芭蕉颁官薄褴瘪煞瘪煞不光陈浮趁路尘务斥逻虫丝袛裯顶膛火短递愕疑反口繁略府界赴汤蹈火甘露寺告讬更待乾罢肱骨工师合署和退赫耀护役兼才践污桀骏救火投薪鸠辑旷居寮属隆密盲目乐观毛糙谋野捻具女子子判合平泽乾杯钳结瞧白气口青旗情深一往甚实折庭槛事出无奈史绩诗势视朔十恶不赦叔翁随民户谈扬猬锋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