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不聪敏。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方言》:“南都方言,其不聪敏者,曰鶻突,曰糊涂,曰懵懂,曰勺鐸。”
“勺铎”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读音为sháo duó,主要用于形容人不够聪敏或反应迟钝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根据多个来源(),“勺铎”在南京等地的方言中表示“不聪敏”,常与“鶻突”“糊涂”“懵懂”等词并列使用,描述人的愚钝或迷糊状态。例如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方言》记载:“南都方言,其不聪敏者,曰鶻突,曰糊涂,曰懵懂,曰勺鐸。”
字义分解
使用背景
该词属于古方言,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方言研究中()。
同类词汇
在南京方言中,类似表达还有“鶻突”(糊涂)、“懵懂”(迟钝)等,均用于形容思维或反应不够敏捷的状态()。
总结来看,“勺铎”是一个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的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贬义色彩。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客座赘语》等古籍或方言研究资料。
勺铎(sháo duó)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铃声悠扬的声音。勺铎的拆分部首是“钅”和“匕”,总共有6画。
勺铎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的音乐钟乐器。钟乐器即是当时用于宫廷宴会、庄园雄浑庄严、新春祭祀等场合的乐器,它是由铜制成,形状类似古代的勺子。因此,勺铎一词的出现,就是将音乐钟乐器的琴弦撞击的声音与叮当作响的铜制器具勺子的声音联系在一起的。
在繁体字中,勺铎的写法为“勺鐸”,与简体字有所不同。
在古代,勺铎的汉字写法有所变化。原始的写法为“勺铎”,后来也曾出现过“勺铮”的写法。不过,经过历代演变,最后仍定下了现在的写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勺铎的例句:
1. 那支歌曲如同勺铎般的银铃声,回荡在整个房间里。
2. 他敲击勺铎,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勺铎的近义词可以是“铃声”、“叮当声”等。
勺铎的反义词可以是“寂静”、“无声”等。
除了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勺铎》还可以组成其他词语,比如“勺铎声”、“勺铎乐器”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