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遭灾难;患难与共。亦指同遭灾难之人。旧题 汉 黄石公 《素书·安礼》:“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红楼梦》第十四回:“近闻 寧国公 冢孙妇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
(2).一同死难。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壮节公》:“同难者有 董提督 天弼 、 牛提督 天畀 。”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杨武陵》:“﹝ 卢忠肃 ﹞虽与 吴阿衡 同难,一放火之人,一救火之人,未可同日而语也。”
“同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óng nàn”,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共同面对灾难
指在困难或灾难中共同承担、互相扶持。例如《素书·安礼》中提到“同难相济”,强调在困境中互相帮助。此含义也可延伸为“患难与共”,如《红楼梦》中描述家族间“同难同荣”的关系。
一同牺牲或死难
特指共同为某种事业或原因赴死,如清代文献记载“同难者有董提督天弼”(《啸亭杂录》),描述历史人物共同殉难的场景。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完整例句,可参考《素书》《红楼梦》等文献来源。
《同难》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共同面临困难或遭遇困境。在困难的时候,人们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度过难关。
《同难》的拆分部首是“便”和“犬”,拆分的笔画是5画(便2画,犬3画)。
《同难》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五年》中,“其同难于德胜守。”这个意思是指在德胜的困难中,大家一起面对困难,相互扶持。后来被引申为共同面对困难的意思。
《同难》的繁体字为「同難」。
在古时候,《同难》的写法有所不同。以秦汉时期的篆书写法为例,它的写法为「同難」。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字形。
1.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我们要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同难。
2. 大家都遇到了困境,我们要互相帮助,同难共苦。
1. 同仇敌忾:共同仇恨的对手。
2. 同室操戈:同在一个房间内战斗,比喻亲人内部互相斗争。
3. 同舟共济:同乘一条船,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1. 同苦共患
2. 共度难关
3. 共同面对困境
1. 弃难单行
2. 各顾各
3. 不共戴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