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骨相连。《梁书·武帝纪上》:“生而有奇异,两骻駢骨,顶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
骈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两块骨头紧密相连或合生在一起的状态或结构。该词具有明确的医学和生物学背景,常用于描述骨骼系统的特殊形态。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及实际应用角度详细说明:
骨骼连接形态
指人体或动物体内两块原本应分离的骨头异常地紧密连接或完全融合成一块。这种结构可能是先天发育异常(如骶椎融合),也可能由后天创伤、疾病(如关节炎导致的骨性连接)引起。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年。
词源与构词解析
故“骈骨”字面即“并列/相连之骨”,强调骨骼的成对结合特性。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年影印版;《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在临床医学中,“骈骨”常用于描述以下现象:
来源:《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中华骨科杂志》相关临床病例报告。
骈骨 vs. 骨融合:
来源:《医学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脏腑记叙》中提及:“颈骨骈骨相连,实系天生。”此处“骈骨”即指颈椎与胸椎连接处的结构性融合,印证该词在传统医学中的使用。
来源:《医林改错》,清·王清任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整理版。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查阅,如《说文解字》《医林改错》等。
骈骨是一个古代文献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内容详细解释:
骈骨(pián gǔ)意为“二骨相连”,指人体骨骼结构中两块骨头异常连接的现象。该词主要用于描述特殊生理特征,常见于历史人物异相的记载中。
该词最早见于《梁书·武帝纪上》,记载梁武帝萧衍出生时的奇异体征:“生而有奇异,两骻(胯)骈骨,顶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此处“骈骨”特指其髋部骨骼相连的生理特征,被视作帝王异相的象征。
建议对历史文献中类似术语感兴趣者,可进一步查阅《梁书》等原始史料,或参考医学人类学相关研究。
暴桀悲蹙背恩负义贲育之勇褊激晁补之词位存心不良待举倒楣等闲之辈傎乱奠馔吊古伤今耋嗟砥行立名发发汸泉告喻瓜剖豆分规恢贵侠红窗听华表花郎黄壤江圻叫破架舌头积块纪羣交集散寄僧名聚脣军率客形吏部眠廪藏孟津畔涯炮暑穷坑膻秽山水衲搧小扇子蛇皮癣螫噬爽性睡卧树脂耸突碎催踏蹑殄瘁投壶电笑徒旅望峰息心翁婿小惩大诫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