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谓九天中之最高者。《宋史·方技传下·林灵素》:“既见,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
(2).仙境,天庭。 明 刘基 《题紫虚观用周伯温韵》:“传闻仙子常时到,应是神霄有路通。”
(3).谓神灵消失而不可复见。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虽潜处於太阴,长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霄而蔽光。”《文选·洛神赋》作“神宵”, 李善 注:“宵,化也。”
神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道教天界概念 《汉语大词典》释为「道教所称九天最高层」,指代三十六天中最高天界。《辞海》补充其源自「三清境」理论,象征元气未分、混沌初开的太初之境,是元始天尊的居所。宋代道经《高上神霄宗师授经式》具体描述其为「玉清之上,虚无缥缈」的终极仙境。
二、神霄派专称 特指北宋末林灵素创立的神霄派,《中国道教史》记载该派以「神霄玉清真王」为最高神,主张通过雷法沟通天人,其符箓体系对宋元道教影响深远。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徽宗曾自封「教主道君皇帝」,敕令全国建神霄玉清万寿宫。
三、文学意象延伸 在诗词中常喻指极高处,如宋人曹勋《法曲·散序》有「神霄九重,俯视尘寰」之句(《全宋词》卷四)。明清小说《封神演义》第三十五回「神霄洞内炼金丹」的描写,则糅合了道教仙境与文学想象。
主要参考资料:
“神霄”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源自道教文化和文学意象,具体解释如下:
道教九天中的最高天界
道教将天分为九重,“神霄”是其中最高的一层,被视为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的治所。如《宋史》记载:“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道法会元》也提到神霄府是南极长生大帝统领众神、掌管雷霆之处。
代指仙境或天庭
在文学作品中,“神霄”常被用来象征缥缈崇高的仙境。例如明代刘基的诗句“传闻仙子常时到,应是神霄有路通”,即借“神霄”暗喻通往天庭的路径。
神灵隐没不可见的状态
曹植《洛神赋》中“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一句,有学者认为“神霄”在此引申为神灵消失、难以追寻的含义。
成语中的引申义
作为成语时,“神霄”形容极高之处或高远境界,如“直上神霄”比喻志向远大。
其他补充
以上释义综合了道教经典、文学作品及历史记载,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指向。
安富恤贫百依百随爆竿菜葅草帚儿乘法澈虚扯拽春关牒崔美善殚均大统地步叠巘钉铃兜囊凡轻改拓耗顿环翊回头见奸钱急迸格邦锦绘究心镌阶谲怪刻划连山眉僚志令疵六志龙胄率民买手冕带磨牛拗抗旁行邪上浅言前躅悫直容头过身乳虎上直姗诮深沟固垒生体诗翰双歌黍絫跳兔擿索痛自创艾委武五隶羡除缃梅献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