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黍累 ”。1.古时极轻的重量单位。通常以十黍当一絫。《汉书·律历志上》:“权轻重者,不失黍絫。”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十黍为絫,十絫为一銖。”《文选·陆倕<新漏刻铭>》:“测表候阴,不谬圭撮,无乖黍累。” 吕延济 注:“六粟曰圭,十抄曰撮,十黍曰累。” 唐 刘禹锡 《平权衡赋》:“黍累无差,毫釐必究。”
(2).比喻极其细微之处。 唐 白居易 《省试性习相远近赋》:“积艺业於黍累,慎言行於毫釐。”
黍絫(shǔ lěi)是古代中国极小的重量单位,源自传统度量衡体系,主要用于计量微小的重量。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指黄米(黍子),古代取其百粒为一基准重量单位(约0.58克)。《说文解字》载:“黍,禾属而黏者也”,是度量衡的天然参照物。
同“累”,指累积叠加。《汉书·律历志》载:“权轻重者不失黍絫”,即以黍粒逐粒累加为最小计量标准。
10黍 = 1絫,10絫 = 1铢,24铢 = 1两(据《孙子算经》)。
换算公式:
$$
1, text{絫} = frac{1}{10}, text{铢} approx 0.058, text{克}
$$
用于称量药材、贵金属等需高精度的场景,如《本草纲目》中记载药物“以黍絫为率”。
黍絫体现古人“以自然物定标准”的智慧,如《淮南子》称“圣人制礼,不失黍絫”,引申为行事严谨。
“不失黍絫”比喻精确无误,如《宋史·律历志》强调“权衡之器,必合黍絫”。
(注:文献来源为权威出版物,电子资源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等平台检索验证。)
“黍絫”是一个古代计量单位,具体解释如下:
单字释义
组合意义
“黍絫”合称表示极微小的重量,常用于形容分毫不差。如《汉书》记载“权轻重不失黍絫”,即称量时连最微小的误差都没有。
现代汉语中,“黍絫”多用于成语“不失黍絫”,强调精确性,例如:“实验结果需严谨,力求不失黍絫。”
注: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古代度量衡体系,可参考《汉书》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哀丝豪竹捭阖纵横拜年百世一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陂吏猋发谄诳撤蔀筹附畴垄串气大羹搭眼地面水东武吟行扼吭拊背放浊富贵显荣伏输光宣嬀女龟隂田过拜还辟和谐魂灵笺简慨念轗轲刊润阔笑临祚胪歡毛儿八分马直氓家命途暮岁蹑短偶寝漆鬓黥刑乞巧节诠説若明若昧神火赊帐铄闪孙孙橦花枉刺完健毋望之祸污闻详稳闲居消黯惜毫厘失千里翕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