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违反,不服从。 水运宪 《祸起萧墙》:“ 小罗 委实不愿意去,又不敢拗抗 戚副部长 的指示。”
“拗抗”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拼音为niù kàng,意为违反、不服从。通常用于描述因压力或权威而被迫违背个人意愿的情况,例如在文学作品《祸起萧墙》中提到:“小罗委实不愿意去,又不敢拗抗戚副部长的指示”。
语境延伸
部分来源(如)将其扩展为“抵抗、反抗”,并注音为ào kàng,但此解释未得到权威词典的广泛支持,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下的用法相关,需谨慎使用。
使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或文学性语境,强调对命令、指示的被动抵触,而非主动对抗。例如下级对上级指令的无奈违抗。
注意区分
需与“反抗”“抵抗”等词区别:“拗抗”更偏向“不服从”,而后者更强调主动对抗行为。
建议在实际使用中,优先采用niù kàng 的读音及“违反、不服从”的释义,以保证准确性。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权威文学著作。
拗抗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形容某人或某物反抗或抵抗某种力量、压力或约束。
拗抗的部首是扌(手)和力(力量),总共有7个笔画。
拗抗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古代汉语,后来逐渐被现代汉语所采用和使用。
拗抗的繁体字是「拗抗」。通过保留了原始形态的传统汉字,繁体字通常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使用。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拗抗的字形略有差异。字「拗」由「手」和「亞」组成,「亞」意思是次一级的,表达了抗拒的力量被阻滞住的意思。字「抗」由「手」和「亢」组成,「亢」的意思是挺直、僵硬,表达了抗拒的力量挺直、坚韧的意思。
1. 尽管面对许多困难,他仍然拗抗着继续前行。
2. 她拗抗着勉强笑出声音,不让别人看出她内心的痛苦。
拗断、抗争、拗口、拗手、拗不过、拗口令
抵抗、反抗、抗击、抗衡、顶抗
屈服、顺从、服从、接受、听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