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令错乱。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阴阳相沴,寒燠繆节。”
“缪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吴失》,原文为“阴阳相沴,寒燠缪节”,通过自然气候的异常暗喻社会秩序的失衡。
部分现代资料将其归类为生僻词或古语,多用于文言文或特定历史文献的解读。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气候与社会关联的隐喻用法,可结合《抱朴子》原文及注释深入研究。
《缪节》(móu ji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对节日、庆典等场合的庄重、肃穆、隆重的礼仪规定和操作。
《缪节》由“缶”部和“节”部组成。
缶(fǒu)是常用的汉字部首,表示与瓦器、陶瓷相关的事物。
节(jié)是常用的汉字部首,表示关于节日、时节、仪式等的事物。
《缪节》总共有10画。
《缪节》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用来指洁净、庄重的礼法。
在繁体字中,缪的字形为「繆」,节的字形为「節」。
在古代,缪的字形常常写作「覆」、「敄」等形式。
节的字形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如春秋时期的字形为「彅」,汉代的字形为「飠」。这些变体形式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他们按照古代的缪节行事,庄重而恭敬。
在庆祝活动中,保持缪节的仪态非常重要。
缪节可以与其他词语组成新的词汇,如缪节庄严、缪节仪式等。
近义词:庄重、恭敬、庄严
反义词:轻浮、随意、不拘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