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录送死物件数目的方板。《礼记·曲礼下》:“书方,衰、凶器:不以告,不入公门。” 孔颖达 疏:“书,谓条録送死者物件数目多少,如今死人移书也;方,板也。百字以上,用方板书之,故云书方也。”
“书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与古代丧葬礼仪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书方”指记录丧葬陪葬物品数目及信息的方板。在古代礼仪中,送葬时需将陪葬物品的清单书写于方板上,以便清点和管理。这一用法源自《礼记·曲礼下》的记载:“书方,衰、凶器:不以告,不入公门。”
古代丧礼中,“书方”是进入公门(如宫廷、官府)的必备凭证。若未提前告知丧事相关物品(如孝服、棺木等),则需通过“书方”列明清单,方可携带入内,体现了礼制的严谨性。
部分现代资料(如)提到“书方”可引申为“书籍中的方法或方针”,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是对词语的重新解读或误用。传统语境中,“书方”仍特指丧葬记录工具。
“书方”是古代礼仪制度下的专用术语,现代使用较少。如需引用,建议结合《礼记》等经典文献,避免与现代引申义混淆。更多细节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书方》是一个汉字词语,原指书写方式或书写规范。也可以用来指代方正、端庄的书写风格。在现代汉语中,它常常被用来形容文章或文字的规范和整齐。
《书方》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它的左边部首是“书”,也可以叫做“《”,表示书籍;右边部首是“方”,表示方正、纵横。
根据《汉字结构规范》的规定,它的笔画数是8画。左边部首“书”占了4画,右边部首“方”占了4画。
《书方》的来源早期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当时,人们对于书籍的制作和书写非常注重规范和整齐。因此,这个词逐渐形成并被用来形容书写的要求。现代汉语中,它仍然保留着这个意义。
《书方》的繁体字为「書方」。
在古代,《书方》的字形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上保持了左边是“书”字部首,右边是“方”字部首的结构。不同朝代的字形存在差异,但原意基本相同。
1. 他的书写非常敬业,每个字都写得十分《书方》。
2. 这篇文章的风格很《书方》,字句整齐有序。
3. 请按照《书方》要求,规范你的作文。
1. 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强调对于字形的笔划、结构和布局的设计。
2. 笔画:汉字中的基本构造单位,是书写汉字所需的笔画动作。
3. 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定和执行。
1. 范本:指作为规范或样板的文字或事物。
2. 规整:形容整齐有序。
1. 草率:形容潦草、随意而不规范。
2. 散漫:形容松散、不整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