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sonally practise] 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亲身实行。《论语·述而》:“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史记·滑稽列传》:“ 太公 躬行仁义七十二年。”《明史·宋思颜传》:“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 鲁迅 《彷徨·孤独者》:“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
躬行指亲身实践、亲自实行,强调以自身行动践行理念而非空谈。该词由“躬”(身体)与“行”(行动)构成,核心在于通过身体力行体现认知或道德准则。
本义为身体,引申为“自身”。《说文解字》释:“躬,身也”,如《论语·卫灵公》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强调严于律己。
甲骨文象形为道路行走,《尔雅·释言》注:“行,言也”,后衍生为“实践”之意,如《荀子·劝学》中“知之不若行之”。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亲身去做;亲自实践。例如:“躬行节俭”意为在生活中亲自践行节约理念。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子言自身尚未达到躬行君子的境界)
“力行近乎仁”,朱熹注:“力行即躬行之谓。”
“躬行:亲身实行。”引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释“躬”为“自身”,“行”为“实施”,并举《后汉书·王允传》“躬行谦让”为例。
结论:“躬行”是融合道德自觉与实践精神的复合词,其权威性植根于儒家经典对知行关系的阐释,现代用法延续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深层内涵。
参考来源:
“躬行”是汉语词汇,读音为gōng xíng,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践或亲自实行。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躬”意为亲身、亲自,“行”指行动或实践。组合后表示将理论付诸实际行动,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躬行”蕴含知行合一的儒家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孔子家语》提到“闻善必躬行之”,即听到善言需立即实践。
近义词包括“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反义词则如“纸上谈兵”“空谈误事”。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道德、教育等语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的完整释义。
骜侻苍黑唱凯馋鱼灯褫带刍豆叨贴丁丑谛听豆腐浆二哥耳韵番落风驼分化耕作公诉观潮故墓华裔较长絜短节赏景序疾首嚬蹙究归鹫羽几桌浚发刳木乐游苑两栖隆博卖懵董耄朽麪条鱼蜜麪末篇闹轰轰蜺雾喷筩青豆舍穷桎雀瓢羣龙热忽忽柔扰肉袒面缚三愆山意生虑试工丝禽素木帑储弹冠振衿剸刦脱俗顽悖羡鱼下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