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称“ 傅险 ”。古地名。相传 商 代贤士 傅说 为奴隶时版筑于此,故称。《书·说命上》:“ 説 筑 傅巖 之野。” 孔 传:“ 傅氏 之巖在 虞 虢 之界,通道所经,有涧水坏道,常使胥靡刑人筑护此道。 説 贤而隐,代胥靡筑之,以供食或亦有成文也。”《史记·殷本纪》:“得 説 於 傅险 中。是时, 説 为胥靡,筑於 傅险 。” 司马贞 索隐:“旧本作‘险’,亦作‘巖’也。” 张守节 正义引《地理志》:“ 傅险 即 傅説 版筑之处,所隐之处窟名 圣人窟 ,在今 陕州 河北县 北七里,即 虞国 、 虢国 之界。又有 傅説祠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三·平阳府》:“ 傅巖 ,县( 平陆县 )东三十五里,即 殷 相 傅説 隐处,俗名 圣人窟 。其地亦曰 隐贤社 。”
(2). 殷 相 傅说 曾隐于 傅岩 ,后因以泛指栖隐之处或隐逸之士。 唐 王维 《登河北城楼作》诗:“井邑 傅巖 上,客亭云雾间。” 宋 苏轼 《答曾学士启》:“贱如莘野,犹为席上之珍;远若 傅巖 ,尽入彀中之选。”
“傅岩”一词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典故和文学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作为成语时,“傅岩”指被人误解或冤枉却无法自证清白的情境,比喻人陷入困境如同被山石所困。这一用法源自商代贤士傅说的经历,但现代更侧重其引申的象征意义。
古地名
傅岩位于今山西省平陆县东,是商代傅说(yuè)未发迹时从事版筑(夯土筑墙)之地。他因才能被商王武丁破格提拔为相,此地因此闻名。
人物典故
傅说原为奴隶,隐居于傅岩劳作。武丁托梦寻得贤才,最终在此地发现他,故后世以“傅岩”代指贤士隐居之处或未被发掘的人才。
诗词中的意象
唐代王维《登河北城楼作》以“井邑傅岩上”暗喻贤士归隐;宋代苏轼则以“远若傅岩”表达对人才的渴求。
象征意义扩展
除指具体地点外,逐渐衍生出两种抽象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地理细节或典故演变,可参考《史记·殷本纪》及《尚书·说命》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