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have according to decorum] 谓规行矩步,举止合乎法度
是以盗贼下人,夷狄异类,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怍。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反摈弃不用。——宋· 苏洵《广士》
犹言循规蹈矩。《宋史·道学传三·朱熹》:“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 清 王韬 《传教上》:“惟耶穌一教不与天主教同日而语,其守己奉公,绳趋尺步,盖有与天主教同源而异流,殊途而别辙者。”
“绳趋尺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éng qū chǐ bù,形容行为举止严格遵循法度或规矩,不敢有丝毫逾越。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绳趋
“绳”指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准则、法度;“趋”指行走、遵循。合指像沿着墨线行走般严格遵守规范。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108页)
尺步
“尺”是度量单位,象征标准;“步”指步伐。意为每一步都像用尺子丈量过一样精准。
来源:《古代汉语成语词典》(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21页)
整体释义:言行严格符合规矩法度,强调拘泥于成规、缺乏变通。
此成语最早见于《宋史·朱熹传》:
“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
意为当时士人若严格遵循儒家规范,反而难以立足,暗含对僵化守旧的批判。
来源:《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朱熹传》
《汉语大词典》:
“谓行动拘守于成规法度,如绳之直、尺之量。”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9卷第108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形容言行谨慎,严格遵守规矩。”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172页
强调遵守规则,但隐含刻板、不知变通之意。
例句: 他办事绳趋尺步,虽无差错,却难有创新。
成语折射中国传统社会对“礼法秩序”的重视,亦反映儒家思想中“克己复礼”的伦理观。然过度强调“绳尺”,易流于形式主义,故古籍中多含警示意蕴。
注:因在线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需订阅访问,此处引用纸质版来源。如需查证,可参考以下公开资源:
“绳趋尺步”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比喻行动严格遵守法度或规矩,举止谨慎、毫不随意。其中“绳”和“尺”原为木工测量工具,引申为规范;“趋”指快步走,“步”指行走,合起来形容人如被绳尺约束般循规蹈矩。
二、出处与背景
出自《宋史·朱熹传》:“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 南宋时期,朱熹倡导的道学被权臣排斥,成语暗含对拘泥形式者的讽刺。
三、结构与用法
四、延伸解析
部分文献强调其“谨慎一致”的特性,如用绳子量距、按尺子迈步,体现严格遵循标准的态度。需注意语境,贬义时指过于死板,中性时则形容守规矩。
邦汋表面文章表意字彼等鄙家比里博艺不作死就不会死曹侣唱言此段刺戒榱橑打筋斗二十一经抚几覆检釜鏂国瑞行政诉讼合溜横身皇明纪昌急扯白脸藉幕金粟山藏经纸拘籍匡围夸尚泪涟謰语隆治轮种绿浪蜜渍平波砏磤鎗鎗墙头马上取境区区小事戎备戎功挼捺衫裙山头撮合生关死劫身名俱灭师相汰绝潭渚薙发铜爨望风五道鏬漏降人闲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