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thered and yellow] 干枯焦黄
过了中秋,树叶逐渐枯黄
(1).干枯发黄。 巴金 《新生·五月十九日》:“草地上有几处已经现了秃顶,枯黄的草倒下来。”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题叙:“有的说着说着,大滴大滴的热泪,就从那枯黄的瘦脸上滚下来了。”
(2).指凋残的黄叶。 明 刘基 《诏书到日喜雨呈石末公》诗:“甘雨恰随天詔下,冻云应与地图开。枯黄背日纷纷落,细緑迎春苒苒回。”
枯黄是汉语中描述事物颜色与状态的形容词,指物体因失去水分、生机或自然衰败而呈现干瘪、黯淡的黄色。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颜色与状态结合
指物体(尤指植物)因缺水、衰老或病害导致叶绿素分解,原有绿色褪去,转为干涩、无光泽的黄色,同时伴随枯萎、卷曲的形态特征。
例:深秋时节,草木枯黄。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48页)
引申义:衰败与缺乏生机
用于形容非植物对象时,隐喻事物失去活力或衰败状态。
例:枯黄的记忆;枯黄的岁月。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6卷,第1023页)
多修饰植物部位(如叶子、草、枝叶)或具自然象征的事物(如秋色、田野)。
例:枯黄的梧桐叶铺满小径。
常见于文学作品,通过色彩渲染萧瑟、寂寥或沧桑感。
例:鲁迅《故乡》中“枯黄的短茎”暗示乡村凋敝。
(来源:《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定义:“干枯发黄”。
释义:“干萎而变黄”,强调色彩变化与质地干瘪的双重特征。
从植物学角度解释为“叶绿素分解后类胡萝卜素显现的生理现象”。
(注:因词典类内容通常无在线公开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信息。若需在线来源,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数据库:http://www.language.org.cn/,或《汉语大词典》数字化平台:http://www.hydcd.com/)
“枯黄”是一个形容词,通常用来描述物体因失去水分或生命力而呈现干枯、焦黄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指植物因枯萎、衰老或缺乏养分导致颜色由绿转黄,且质地干枯。常见于秋冬季节的树叶或草本植物。例如:“过了中秋,树叶逐渐枯黄。”
扩展含义
也可形容其他失去生机的物体,如头发因营养不良或疾病呈现焦黄色。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来源,可参考、5、9等提供的文学作品及词典释义。
安胡本本分分抽导邨甿诞灵调说斗口伐棠愤气粪土臣乖顺滚核桃过甚其辞诂训学回荡佳快江鲤驾驶证节外生枝急脚递精鋭金石韵寄养空宇楛死链反应寥然骊岭六察溜骨髓六亲无靠鲁敦周彝緑依依慢违面饼明知冥中牧丁挠节牛栏扭力天平飘飘漾漾蹊磴漆面撒迷怔三台八座色笑释甲爽别说好说歹碎花桃花醋铁立兔缕外情外饰外侮僞易蚊睫五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