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的意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的详细解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的解释
强调自作的罪孽,无法逃避惩罚。《书·太甲中》:“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孟子·公孙丑上》:“《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词语分解
- 天作的解释 犹天造,天生。谓自然形成。《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毛 传:“作,生;荒,大也。天生万物於高山,大王行道能安天之所作也。” 唐 韩愈 《燕喜亭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专业解析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经典的成语,出自《尚书·太甲》,常用于强调个人责任与道德自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用法及相关背景。
一、字面解释与词源
- “天作孽”:指上天或自然力量造成的灾祸、灾难。“天”象征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作孽”意为制造祸患。
- “犹可违”:表示还可以避免、逃避或化解。“违”在此处意为躲避或改变。
- “自作孽”:指个人自身行为导致的灾祸或错误。“自作”强调主观能动性。
- “不可逭”:意为无法逃脱、不可原谅。“逭”是古汉语词汇,意为逃避或推卸责任。
整体字面翻译为:上天降下的灾祸,尚可躲避;但自己造成的灾祸,则无法逃脱。此成语源于《尚书·太甲》,是商朝君主太甲的训诫,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对个人行为的警示。
二、深层含义与用法
在汉语词典中,此成语常被归类为道德谚语,核心含义是强调人类行为的自律性:
- 道德警示:告诫人们,外部灾难(如自然灾害)或许能通过努力化解,但自身错误(如贪婪、愚蠢行为)则会导致无可挽回的后果,突显“自作自受”的哲理。
- 责任归属:区分了“天灾”与“人祸”,前者可归咎于命运,后者必须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体现了“人定胜天”的反面警示。
- 常见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用于批评或劝诫,如教育场景(“你若自甘堕落,便是自作孽,不可逭”)或文学评论(引用以强调角色悲剧源于自身选择)。它常与类似成语如“咎由自取”互释,在词典中常被标注为书面语体,适用于正式语境。
三、引用与权威来源
此解释基于经典文献和权威汉语词典的共识:
- 主要来源为《尚书·太甲》,这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记录了古代帝王训诫。具体章节中,太甲以此语告诫臣民,强调自省的重要性(来源:《尚书》)。
- 现代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收录此成语,释义一致:指外部灾难可避,但自身过错难逃惩罚(来源:《汉语大词典》)。
- 学术参考如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著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一步解析“逭”字古义,强化了成语的伦理内涵(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通过以上解释,该成语不仅传达了语言层面的精确含义,还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深刻的道德智慧,适用于教育、哲学及日常自省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从以下几方面解析:
1.基本含义
- 字面解释:
- 天作孽:指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
- 犹可违:尚可通过预防或努力减轻或避免。
- 自作孽:个人主动作恶(如贪污、欺诈等)。
- 不可逭(huàn):无法逃脱惩罚或灾祸。
整体意为:自然灾祸尚可应对,但人为的恶行必然招致无法逃避的后果。
2.出处与演变
- 原始出处:最早见于《尚书·太甲中》(、)。商王太甲因昏庸被伊尹放逐,后幡然悔悟写下此句,强调人祸比天灾更不可恕。
- 后世引用:孟子在《公孙丑上》引用此句时,将“不可逭”改为“不可活”,进一步强化了自作恶必自毙的警示。
3.深层意义
- 自然与人为的辩证:
- 天灾:虽为“共业”所感,但人类可通过团结(如防洪、防灾)降低影响。
- 人祸:如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或个人作恶(贪污、犯罪),需自身承担全部责任,无法推诿。
- 道德警示:强调个人行为需自律,否则必受法律或道义严惩。
4.现实应用
- 环境问题:如提到“大气污染、水土流失”需长期治理,警示人类勿自毁生存环境。
- 个人行为:提醒人勿因贪欲、邪念触犯法律或道德底线,否则终将自食恶果。
5.同义表述
与“咎由自取”“自取灭亡”等成语同义,均强调主动作恶者终将自陷困境。
此句通过对比天灾与人祸的后果,强调人类对自身行为的责任,兼具哲学深度与现实指导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哀愍安富恤贫安济坊巴拉半保护色参战军常涂畅颜弛政粗举等高线钓道敦煌夺劳恩厚饭单方家红矾红蜚凶流尸愤愤跗蹋高文典册篝鑪寡智海红寒窗划归画堂春花鹰金石友记认空子袴具朗彻老道长六章麻刀马哨谬略莫德格玛木祚内师泥多佛大青绛青莲宫取覆人权塞耳偷铃擅利侍儿双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所恶顺齿坦笑替懈通本外徭娲天崄阸销毁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