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的意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的详细解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的解释
强调自作的罪孽,无法逃避惩罚。《书·太甲中》:“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孟子·公孙丑上》:“《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词语分解
- 天作的解释 犹天造,天生。谓自然形成。《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毛 传:“作,生;荒,大也。天生万物於高山,大王行道能安天之所作也。” 唐 韩愈 《燕喜亭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网络扩展解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从以下几方面解析:
1.基本含义
- 字面解释:
- 天作孽:指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
- 犹可违:尚可通过预防或努力减轻或避免。
- 自作孽:个人主动作恶(如贪污、欺诈等)。
- 不可逭(huàn):无法逃脱惩罚或灾祸。
整体意为:自然灾祸尚可应对,但人为的恶行必然招致无法逃避的后果。
2.出处与演变
- 原始出处:最早见于《尚书·太甲中》(、)。商王太甲因昏庸被伊尹放逐,后幡然悔悟写下此句,强调人祸比天灾更不可恕。
- 后世引用:孟子在《公孙丑上》引用此句时,将“不可逭”改为“不可活”,进一步强化了自作恶必自毙的警示。
3.深层意义
- 自然与人为的辩证:
- 天灾:虽为“共业”所感,但人类可通过团结(如防洪、防灾)降低影响。
- 人祸:如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或个人作恶(贪污、犯罪),需自身承担全部责任,无法推诿。
- 道德警示:强调个人行为需自律,否则必受法律或道义严惩。
4.现实应用
- 环境问题:如提到“大气污染、水土流失”需长期治理,警示人类勿自毁生存环境。
- 个人行为:提醒人勿因贪欲、邪念触犯法律或道德底线,否则终将自食恶果。
5.同义表述
与“咎由自取”“自取灭亡”等成语同义,均强调主动作恶者终将自陷困境。
此句通过对比天灾与人祸的后果,强调人类对自身行为的责任,兼具哲学深度与现实指导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的含义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如果灾祸是天意所为,还可以去改变或逃避;但如果灾祸是由自己造成的,则无法逃避后果。
拆分部首和笔画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 天:部首 - 天字旁,笔画 - 4
- 作:部首 - 人字旁,笔画 - 7
- 孽:部首 - 子字旁,笔画 - 8
- 犹:部首 - 犬字旁,笔画 - 4
- 可:部首 - 口字旁,笔画 - 5
- 违:部首 - 走之旁,笔画 - 7
- 自:部首 - 自字旁,笔画 - 6
- 不:部首 - 一字头,笔画 - 4
- 逭:部首 - 辵字旁,笔画 - 11
来源、繁体和古时候汉字写法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个成语出自清代袁枚的《世说新语》。它的繁体字为「天作孽,猶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可」字的右边是「彳」而不是现代的「口」,「逭」字的下边是「㳄」而不是现代的「辵」。
例句
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句可能有:
1. 他因本身不法行为导致了财产的损失,正如《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所言,自作孽,不可逭。
2. 这位失去亲人的年轻人总是责怪上天,却没有意识到他的过失,自作孽,不可逭。
组词
在成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中的字,可以与其他字组成以下词语:
近义词和反义词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是「造孽者无法逃避其应得的报应」,反义词是「天作孽,必受其应有的惩罚」。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