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败名裂的意思、身败名裂的详细解释
身败名裂的解释
[lose all standing and reputation] 地位丧失,名誉扫地。形容做坏事遭到彻底失败
详细解释
地位丧失,名声败坏。谓遭到彻底失败。 清 冯桂芬 《明徵士刘孝惠先生像题词》:“卒之身败名裂,为天下笑。” 鲁迅 《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而且不但此也,还有许多罪恶,写在账簿上哩,一旦发布,你便要‘身败名裂’了。”亦作“ 身败名隳 ”、“ 身废名裂 ”。《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否则浪得虚名,毕竟才无足取,甚而至于弄得身败名隳的都有。” 朱自清 《经典常谈·<史记><汉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
词语分解
- 身的解释 身 ē 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身躯。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树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献身。 亲自,本人:自身。亲身。身教。身体力行。 统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败名裂
- 裂的解释 裂 è 破开,开了缝(坣 ):裂开。裂纹。裂缝。裂痕。裂变(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其他原子核,并放出中子的过程)。裂隙。裂罅(裂缝)。分裂。破裂。决裂。割裂。扯裂。 裂 ě 物体的两部分向两旁分开:裂着怀
专业解析
“身败名裂”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因行为失当或重大错误导致个人地位丧失、名誉彻底毁坏的状态。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及使用场景展开说明:
一、基本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该词由“身败”和“名裂”两部分构成:
二、词源与演变
《汉语成语大辞典》指出,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原用于描述官员因渎职被革职查办的境况。至明清时期,词义扩展至因道德污点(如贪污、通奸)引发的社会性崩溃,现代用法更强调对个人综合信誉的毁灭性打击。
三、典型使用场景
- 法律领域:适用于贪污受贿等刑事犯罪导致的职业资格剥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因职务犯罪身败名裂的典型案例”;
- 道德评判:常见于学术造假、商业欺诈等违背公序良俗事件,如《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相关论文中的伦理失范分析;
- 文学描写:古典小说《金瓶梅》通过西门庆的结局展现“富贵转眼成空,终至身败名裂”的警示意义。
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 朱祖延. 汉语成语大辞典[Z]. 中华书局, 2002.
- 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词话[M]. 明万历刻本.
网络扩展解释
“身败名裂”是汉语成语,拼音为shēn bài míng liè,其含义可结合不同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面与深层含义
- 字面拆分:
“身”指身份、地位,“败”即毁坏,“名”为名誉,“裂”表示破损。合指因行为恶劣导致地位丧失、名誉彻底败坏。
- 深层引申:
多用于描述因作恶、贪腐等错误行为而遭到彻底失败,强调个人因道德或法律问题从高位跌落至社会性毁灭的状态。
二、出处与经典用例
- 文学溯源:
最早见于宋代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将军百战身名裂”,后清代《歧路灯》以“因贿弄身败名裂”强化其贬义色彩。
- 现代用例:
如鲁迅作品中批判社会现象时,常用此词凸显人物因堕落导致的悲剧结局。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声名狼藉(侧重名誉受损程度)、身名俱灭(强调全面毁灭)。
- 反义词:
名利双收(成功与名誉兼得)、功成名就(正面成就),反衬“身败名裂”的负面极端性。
四、使用场景与造句
- 典型语境:
多用于描述贪腐官员(如“因受贿身败名裂”)、丑闻人物(如“性丑闻致身败名裂”)或重大道德沦丧事件。
- 例句参考:
“他早年清廉,晚年却因几十两银子贿赂身败名裂,令人唏嘘。”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查阅《汉语成语大词典》或权威文学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昄章保世被褥辨白不拣倡作齿牙爲猾打调额籍二十四番风信愤隔浮力福寿康宁关陇龟床归里包堆过宿股息后五日截割军慝烤烟快马子匡裨旷诞阃幄柳啼花怨流夷癧疡风魔窟木琴廿四考中书扭亏殍殕屏毗秦川女寝睡凄塞区配仁言利溥若敖尚气莎随蜀阁淑真私酿私人缌丧笋瓜特奇特区酴醾忘忧诿责无间是非乌巾侮亡乌有纤美洗脸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