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草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掩以緑蕙,被以江离,糅以蘪芜,杂以流夷。”《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作“留夷”, 郭璞 注:“ 张揖 曰:留夷,新夷也。” 李善 注:“ 王逸 《楚辞注》曰:留夷,香草。”
“流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出处如下:
流夷指香草名,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植物或自然景物的语境中。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该词被用于描绘植被繁茂的景象:“掩以緑蕙,被以江离,糅以蘪芜,杂以流夷”。后世注家如张揖、郭璞等认为,“流夷”即“留夷”,是“新夷”的别称,可能指芍药或某种芳香草本植物。
《史记》与《文选》的差异
《史记》原文用“流夷”,而《文选·上林赋》中则写作“留夷”,两者为同词异写。李善在《文选注》中引王逸《楚辞注》称“留夷”为香草。
注家解释
从文献推测,“流夷/留夷”可能为以下两种植物:
“流夷”是古代文学中对香草的泛称,具体所指因文献版本和注家观点存在差异,但多与芍药、辛夷等植物相关。该词主要用于辞赋中营造自然意象,现代已不常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文选》及相关古注文献。
《流夷》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游牧民族或外族。
《流夷》的部首是「禾」,共有12个笔画。
《流夷》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中,用于描述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
《流夷》的繁体字为「流夷」,字形相同。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有时会将《流夷》写作「流矣」或「夷人」,来表示游牧民族的意思。
1. 《流夷》来往于边塞,成为了当地的一道风景。
2. 这片土地上聚集着各个《流夷》的部落。
1. 《流夷族》:指某个具体的游牧民族。
2. 《流夷乐器》:指流夷所使用的乐器。
1. 《胡骑》:指与汉族有所区别的游牧民族。
2. 《蛮夷》:指与中原地区的文化有差异的外族。
1. 《汉族》:指汉民族,是中国主要的民族之一。
2. 《中原》:指中国的中部地区,以汉族的居住区为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