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籍的意思、额籍的详细解释
额籍的解释
匾额和名录。 金 王若虚 《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先是 汲县 阎村 有观曰 朝元 ,荒废已久,而额籍具存,师请诸官迁于西门坟园之侧,以处其众。”
词语分解
- 额的解释 额 (額) é 人脸头发以下、眉毛以上的部分,或某些动物头部大致与此相当的部位(俗称“脑门子”):额头。额角(僶 )。 牌匾:门额。匾额。 规定数量:额数。额外。定额。余额。超额。空额。 笔画数:;
- 籍的解释 籍 í 书,书册:古籍。书籍。经籍。典籍。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籍贯。户籍。国籍。学籍。 登记:籍没(?)。籍吏民。 征收:籍田。 〔籍籍〕a.形容纷扰很大;b.形容名声很大;c.形容纵横交
专业解析
“额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和古代制度研究中。其核心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权威角度进行解释:
-
指登记户口、人丁的名册或簿册:
- 这是“额籍”最基础的含义。“额”指规定的数目、限额,“籍”指簿册、名册。合起来指登记人口数目、丁壮(成年男子)数量的官方册籍,是古代户籍管理和赋役征发的基础依据。它详细记录了辖区内的人口数量、年龄、性别、职业等信息,是国家掌握人力资源、征收赋税(如人头税)和摊派徭役的根本凭证。例如《新唐书·食货志》中记载的户口统计册就属于此类。
- 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对“额籍”的解释侧重于“户籍”和“丁口册”的含义。
-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在解释明代赋役制度(如一条鞭法)时,会涉及“额籍”作为人口和赋税征收基础的作用。
-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修订版):将“额籍”解释为“丁册”,即登记丁口的簿册。
-
指登记赋税定额、征收标准的簿册:
- 引申开来,“额籍”也指登记各种赋税、租课、徭役等固定数额或标准的官方册籍。这里的“额”更侧重于“定额”、“额度”的意思。它规定了某地区或某类人需要缴纳的赋税种类和数量、承担的徭役标准等,是官府征收赋役的法律依据。例如《宋史·食货志》中记载的田赋征收册就属于此类。
- 来源参考:
- 《中国赋税史》(孙翊刚主编,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在论述历代赋税制度时,会提及作为征收依据的各类“额籍”。
- 《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在介绍古代财政管理时,会涉及赋役册籍(包括额籍)的编制和作用。
- 《明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原始文献中多处记载了赋役“额籍”的制定和调整情况。
“额籍”的核心含义是官方编制的、登记人口丁壮数目或赋税徭役定额的簿册。它既是古代国家进行人口管理的基础工具,也是实施赋税徭役征派的关键依据。其具体所指,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侧重于户籍人口管理,还是赋税定额管理。这个词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对人口和财政资源的严密控制。
网络扩展解释
“额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的解释较为统一,但需结合权威来源进行甄别。以下是综合多个搜索结果后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根据汉典(网页)和辞海(网页)的解释,“额籍”指匾额和名录。具体指记载名称、身份或功绩的牌匾及文书记录。
二、词源与用法
-
词义拆分
- 额:原指额头,引申为匾额(如牌匾、题字等)。
- 籍:指登记名册或文书,如户籍、典籍。
-
文献用例
金代王若虚在《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中提到:“额籍具存”,描述某道观虽荒废,但记载其名称的匾额和名录仍保存完整(网页)。
三、常见误释辨析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其解释为“将功绩记载在额头上”,此说法缺乏文献支持,可能为望文生义。权威典籍及历史用例均指向“匾额与名录”这一客观含义。
四、应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历史研究中,指代机构、建筑等悬挂的标识性匾额及配套的名录档案,例如寺庙、官署等场所的登记信息。
建议参考权威辞书(如汉典、辞海)或历史文献以获取更精准的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霭峰半推半就比耦蔽壅踣鉄菜华水采旃谗构垂绥挡人牌电灭刁词低廉地戏地竈方张繁林费思分业腹记赶摆膏灯更正贯涉海内鼎沸后妃话法怀挟脊梁稽慢精赡进前缙云酒罃子畸羡骥子快子炼精辽事琳球漫泐民率腻理苹风品鉴强中牵絷跧蹙三箓熟精所怀汤方桃腮杏脸挞煞题参铁石肠文罽乌有销屈谢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