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将帅所居的帐幕。 明 李东阳 《定兴王墓瑞芝诗序》:“今公遭世重熙,坐镇閫幄,戢武不用。” 明 李东阳 《春兴》诗之四:“关山远带风尘色,閫幄谁当节制才;胡马不肥春草细,过 河 消息几时来。”
“阃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释,具体如下:
若在文献中遇到“阃幄”,建议优先考虑军事指挥场所的释义,并注意结合上下文确认具体指向。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古代汉语词典》或权威历史文献。
阃幄(kuàn wéi)作为一个古汉字,有着多重含义。它既可指代古时宫廷中的重要门户,也可以用来形容界限、禁锢或限制的概念。
阃幄的部首分别是门(mén)和干(gàn),它的总笔画数为11。
阃幄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齐风·阃门》这首诗中,意思是指宫门、大门。
阃幄的繁体字为闃幄(qì wéi)。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经历了多次演变,因此阃幄的古时候写法可能与现代有一些差别。但总体而言,古代的阃幄字形与现代相似,有着门的部首并附有干的字义。
1. 每当大殿的阃幄敞开时,众臣纷纷进入,向皇帝请安。
2. 这个机构将国内外的信息分别封存在两个阃幄之中,确保安全。
阃外(kuàn wài):指阃幄之外的地方。
阃内(kuàn nèi):指阃幄之内的地方。
阙(què):也是古代宫殿门户的意思,可以与阃幄互换使用。
开放(kāi fàng):与阃幄的概念相反,表示无界限、无禁锢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