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开正房,寝于他处,以示不敢宁居。《战国策·魏策四》:“ 信陵君 闻 缩高 死,素服縞素辟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天子巡狩,诸侯辟舍。” 司马贞 索隐:“辟音避。避正寝。案:《礼》:‘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
“辟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基本释义
“辟舍”指“避开正房,寝于他处”,常用于表示谦卑或不敢安居的态度。其中,“辟”通“避”,意为避开;“舍”指住所或正房。这一行为常见于古代礼仪场合,如诸侯迎接天子巡狩时的避让。
语境与用法
发音与结构
文化背景
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代尊卑等级制度,尤其在君臣关系中,通过让出正殿表达对尊者的礼敬。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进一步解释:“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说明其与宗庙礼仪的关联。
近义与相关词
如需更全面的文献例证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战国策》《史记》等典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来源1)。
辟舍(bì shè)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辟”和“舍”两个部分组成。
辟的部首是辛,总笔画数为7画。辟的意思是排除、消除、离开。它主要表示消除或排除某种因素或状况。
舍的部首是舌,总笔画数为9画。舍的意思是放弃、离开或抛弃。它主要表示主动或被动地离开、抛弃或放弃某事物或某人。
辟舍这个词的来源很早,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 “无辟舍是闾阎乎?”(辟舍可以没有闾阎么?)意思是要求大禹能否没有辟舍官职而治理国家的事务。从这个出处看,辟舍的意思是宣布辞去官职、抛弃权力。
在繁体字中,辟被写作闢。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是辛字旁加上巴字形的“白”。这种写法反映了辟的原始意思,巴字形象地表示了抛弃或排除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关于辟舍的例句:
1. 他们辟舍了传统的观念,展开了新的尝试。
2.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不惜辟舍一切。
3. 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我们要有辟舍妄念的勇气。
一些与辟舍相关的组词包括:舍本逐末、舍生忘死、辟谣、辟邪等。
辟舍的近义词包括:抛弃、放弃、捨弃。
辟舍的反义词包括:保留、坚持、执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