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ult;subject sb. to indignity;humiliate;dishonour] 欺侮羞辱;使蒙受耻辱
他的话是蓄意的侮辱
(1).以言行侮弄羞辱别人,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后汉书·张敏传》:“ 建初 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 唐 韩愈 《张君墓志铭》:“且相约: 张御史 长者,毋侮辱……无庸杀,置之帅所。” 曹禺 《雷雨》第二幕:“可是这个人不应该乱侮辱父亲的名誉啊!” 毛6*泽6*东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2).谓受轻慢,被欺辱。《荀子·乐论》:“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
(3).特指以猥亵的言行对待女性。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侮辱汉语 快速查询。
侮辱(wǔ rǔ),汉语动词,指以言行损害他人人格尊严,使其蒙受羞耻的行为。其释义及用法解析如下:
基本定义
通过言语或行为贬低他人,使其人格或名誉受损。例如:
“公然嘲笑他人的缺陷是一种侮辱。”
(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89页)
语义分层
(综合:《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古代用法
《礼记·曲礼上》载: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隐含阶层性侮辱的伦理禁忌。
(来源:中华书局《礼记译注》,2015年)
现代法律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9条:
“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明确禁止侮辱行为。
(来源:中国法制出版社《民法典释义》,2020年)
与“轻蔑”“诽谤”的区别
(依据:《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18年)
社会文化语境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公开批评可能被视为对群体尊严的侮辱,需注意语境差异。
(参考: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重印版)
(注:因词典释义属公有知识范畴,此处引用经典文献及法律条文增强权威性,未提供网络链接。)
“侮辱”是指通过言语、行为或其他方式贬低、损害他人人格或名誉,使其感受到精神伤害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侮辱的本质是对他人尊严的侵犯,表现为故意贬损、嘲笑、羞辱等,可能通过语言(如辱骂、讽刺)、文字(如诽谤性文章)、行为(如当众撕毁他人衣物)或图像(如制作丑化图片)等方式实施。
主观意图
需具备主观故意,即明知行为会损害他人名誉仍实施。若因过失造成贬损(如无心之言),通常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侮辱。
一般违法行为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公然侮辱他人可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者处5-10日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刑事犯罪
《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且情节严重者,构成侮辱罪,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例如:
民事侵权
受害人可依据《民法典》第1024条主张名誉权受损,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精神损失。
若遭遇侮辱,可采取以下措施:
需注意,具体法律认定需结合行为方式、传播范围及后果综合判断,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爱气按惩半筹莫展比年不懂装懂补落迦采邑长杨城隈絺绘章句怆痛纯正出事蹙变窞处彫零读霓蜂气干脯革僚羹定孤鸾罕譬而喻黄荻偟偟护军营火毳降拜俭戚荆棘列京样积袭巨蟹座泐失力可拔山历日旷久刘四駡人龙腹竹鸾俦赂结毛举墨绖从戎嫩凉骈匝婆罗门呪千丈栖泊却非冠区配然赤生台实事求是史巫黍米酒送人情颂述苏幕遮逃官跳戏洗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