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贫穷而饥饿。《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府库空虚於上,百姓贫饿於下,然而姦吏富矣。” 唐 张读 《宣室志》卷六:“自是 季贞 不食酒肉,衣短粗衣,行乞 陈 、 蔡 、 汝 、 郑 间,緡帛随以修佛像,施贫饿者。”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恬适》:“其所获赐,餘则岁分十之三四,以颁诸流离贫饿者。”
(2).指贫穷而饥饿的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亡身·释法进》:“ 进 屡从求乞,以賑贫饿,国蓄稍竭, 进 不復求。”
“贫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形容词义:指“贫穷而饥饿”的状态。
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提到“百姓贫饿於下”,描述了百姓因贫困而挨饿的境况。唐代张读的《宣室志》也记载了“施贫饿者”,强调对贫困饥饿群体的救济。
名词义:代指“贫穷而饥饿的人”。
如南朝《高僧传·释法进》中“賑贫饿”,意为赈济贫困饥饿的人群。明代焦竑的《玉堂丛语》亦用此词指代需要帮助的群体。
“贫饿”兼具描述状态与指代人群的双重含义,其核心围绕“贫困”与“饥饿”的关联性展开,常见于历史文本中,反映古代社会的民生问题。如需进一步了解近义词或反义词,可参考相关词典释义。
《贫饿》是一个形容词词组,意思指的是缺乏财富和食物,处于极度贫困和饥饿的状态。
《贫饿》的拆分部首为“贝”和“食”,部首可用来索引和查找字典中的字。根据《康熙字典》,该词的总笔画数为19画。
《贫饿》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贫困和饥饿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因此用来描述这些状态的词语在不同语言中都存在。
《贫饿》的繁体字为「貧餓」。
在古代汉语中,「贫饿」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变体形式。例如,古代文献中常使用「貧饉」、「賓餓」等写法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1. 这个地区的人口常年处于贫饿状态。
2. 在救灾物资分发之前,许多人已经饱受贫饿折磨。
3. 加强社会福利是减少贫饿现象的重要途径。
1. 贫穷、饥饿、贫困、贫民、饥荒、营养不良等。
1. 贫困、穷困、贫乏、匮乏、缺乏等。
1. 富裕、饱足、充实、丰盛、富饶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