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贫穷而饥饿。《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府库空虚於上,百姓贫饿於下,然而姦吏富矣。” 唐 张读 《宣室志》卷六:“自是 季贞 不食酒肉,衣短粗衣,行乞 陈 、 蔡 、 汝 、 郑 间,緡帛随以修佛像,施贫饿者。”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恬适》:“其所获赐,餘则岁分十之三四,以颁诸流离贫饿者。”
(2).指贫穷而饥饿的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亡身·释法进》:“ 进 屡从求乞,以賑贫饿,国蓄稍竭, 进 不復求。”
“贫饿”是由“贫”与“饿”构成的复合词,指因贫困而陷入饥饿的状态,属于汉语古语词。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贫”本义为“财物寡少”,《说文解字》载“贫,财分少也”,引申为生活困顿;而“饿”指“饥甚”,即严重缺乏食物的生理状态,《广韵》注“饿,不饱也”。二字合用最早见于《史记·平准书》“贫饿而求吏”的记载,描述底层民众因经济困窘导致生存危机。
从构词法分析,“贫饿”属于因果关系的并列结构,其中“贫”是根源,“饿”是结果。例如《汉书·食货志》载“岁恶不入,贫饿之民相食”,印证了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饥荒、赋税等社会问题引发的民生疾苦。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但可通过《现代汉语词典》中“贫”与“饿”的独立释义推导其复合词义。
权威文献引用:
“贫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形容词义:指“贫穷而饥饿”的状态。
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提到“百姓贫饿於下”,描述了百姓因贫困而挨饿的境况。唐代张读的《宣室志》也记载了“施贫饿者”,强调对贫困饥饿群体的救济。
名词义:代指“贫穷而饥饿的人”。
如南朝《高僧传·释法进》中“賑贫饿”,意为赈济贫困饥饿的人群。明代焦竑的《玉堂丛语》亦用此词指代需要帮助的群体。
“贫饿”兼具描述状态与指代人群的双重含义,其核心围绕“贫困”与“饥饿”的关联性展开,常见于历史文本中,反映古代社会的民生问题。如需进一步了解近义词或反义词,可参考相关词典释义。
半额谤史剥床及肤比肩迭迹愎类婢妾鱼采山忏礼呈送齿腔酬魏颗道祭返盐飞马腹便便该成刚謇歌思共合好人家禾木旁洪涯黄道日画脂恢富降贵纡尊骄艳解阸洁身自爱诫语济河焚舟寖成阱室酒臭九逸空腔空忘留牋洛阳社满愿牧工喷雪贫贾沁沁涀涀容和熔渣商团山枇杷诗传失地石腥搜刮薮牧宿浪逃脱体无完肤题序弯弓饮羽无上线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