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绥的意思、德绥的详细解释
德绥的解释
谓以恩德安抚。 唐 陆贽 《诛李怀光招谕淮西诏》:“苟或昧於德绥,务以力胜,士旅疲耗,烝黎困穷。” 明 宋濂 《望云图诗序》:“当是时,大 明 皇帝定鼎 金陵 ,德绥威讋,万方嚮化。”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可以德绥,可以威服者也。”
词语分解
- 德的解释 德 é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 绥的解释 绥 (綏) í 安抚:绥抚。绥远。绥集(安抚和笼络)。绥靖(安抚使平静)。 安好:顺颂台绥(旧时书信用语)。 古代指登车时手挽的索。 古代的旌旗和旒。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德绥”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é suí,其核心含义为“以恩德安抚”。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构成:由“德”(恩德、仁政)和“绥”(安抚、安定)联合组成,属于古代政治治理理念的典型表达。
- 应用场景:多用于描述统治者或当权者通过施行仁政、恩惠来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强调以道德感化而非武力压服的手段。
二、引证与例句
- 唐代陆贽在《诛李怀光招谕淮西诏》中写道:“苟或昧於德绥,务以力胜,士旅疲耗,烝黎困穷”,强调若忽视以德安抚而依赖武力,会导致民生困顿。
- 明代宋濂在《望云图诗序》中提到:“德绥威讋,万方嚮化”,体现恩德与威慑并用、使四方归附的策略。
- 清代王闿运提出:“可以德绥,可以威服者也”,指出治理需灵活结合恩德安抚与武力威慑。
三、相关拓展
- 近义概念:德政、怀柔、仁治。
- 反义对比:力征(武力征服)、威压。
- 现代延伸:如今可用于形容通过道德感召或柔性政策化解矛盾,例如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策略。
四、总结
“德绥”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服人”的治理智慧,强调道德力量在安定社会中的作用。其历史用例多见于政治文告和史书,现代语境中亦可延伸至领导力或外交策略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二
德绥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德和绥。德的拼音是 dé,表示美德、道德;绥的拼音是 suí,表示安抚、平息。
德绥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写法。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多种多样,而德绥这个词也有相应的古代写法,一些文献中记载着类似于「德穗」或「德穗垂」的变体。这些变体字在形状上有所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
德绥这个词的繁体字形式比较固定,保留了传统的部首结构和笔画顺序,即「德綏」。其中德部的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了德字的所有笔划;绥部则由两个独立的笔画构成,分别是「纟」和「彐」。
以下是德绥这个词的一个例句:「以德绥民心,以文化安抚社会。」
德绥这个词可以进行组词,如「德行」(美德)、「绥靖」(安抚平息)等。
近义词方面,可以用「仁义」、「德行」等来表示类似的概念。
德绥的反义词没有一个明确的对应词语,但可以通过使用相反的词语来表达相反的意思,比如「恶劣」、「动荡」等。
总结:
- 德绥是由「德」和「绥」两个部首组成的词语。
- 德绥的部首是德和绥,其拼音分别为 dé 和 suí。
- 德绥的繁体字形式为「德綏」。
- 德绥这个词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一些变体。
- 德绥可以进行组词,具有近义词和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