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苫庐的意思、苫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苫庐的解释

古代在亲丧中所居之室。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固以形如槁木,心若死灰。匍匐苫庐,纔有魂气。”《旧唐书·宪宗纪上》:“癸未,詔:‘ 成德军 节度使 王承宗 顷在苫庐,潜窥戎镇。’”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寿皇殿》:“其旁 永思殿 ,即列圣苫庐地,凡瞻謁日,必於 永思殿 传膳办事,盖亦示孺慕之意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苫庐(shān l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用茅草等材料覆盖屋顶的简陋屋舍,尤其特指古人守丧期间临时搭建的草屋。以下从释义、字源、文化背景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汇释义

  1. 字面构成

    • 苫(shān):《说文解字》释为“盖也”,本义指用草编成的覆盖物,后引申为茅草屋顶。
    • 庐(lú):意为简陋房舍,如《诗经·小雅》中“中田有庐”,指田野中的临时居所。

      组合义:以茅草覆顶的简易房屋。

  2. 文化特指

    在传统丧礼中,“苫庐”专指服丧者居于墓旁或宅院中搭建的草棚,体现“居丧守制”的礼俗。如《仪礼·丧服》载:“居倚庐,寝苫枕块”,即守丧者需居住草屋、睡草垫、枕土块,以示哀恸。


二、文化渊源与典制依据

  1. 丧礼制度

    据《礼记·丧大记》记载,古代丧制要求子女在父母去世后,需于墓旁“结庐守孝”,苫庐即为守丧期间所居之所。其形制简陋,仅以未修剪的茅草覆盖(称“剪屏柱楣”),象征摒弃世俗享乐,表达哀思。

  2. 历史实践

    历代史书对此均有记载,如《新唐书·礼乐志》提及“斩衰(丧服)居苫庐”,宋代司马光《书仪》亦详述守丧者“居垩室,寝苫枕块”的规范。此俗延续至明清,成为孝道的重要表征。


三、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

    释“苫庐”为:“用草覆盖的房舍。古代守丧时居住的简陋草屋。”

    (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370页)

  2. 《礼记·丧服小记》

    “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不涂饰墙壁),寝苫枕块。”

    (参见:中华书局《礼记译注》,2015年版)

  3. 《仪礼注疏》

    郑玄注:“倚木为庐,在中门外,东方北户。苫,编草也。”

    (参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仪礼注疏》,2008年版)


四、语义延伸与文学意象

在古典诗文中,“苫庐”常被赋予清贫、隐逸或哀思的象征。如:


结语

“苫庐”一词承载着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礼制文化的双重内涵,其释义需结合字源、丧葬礼俗及文献记载综合理解。现代汉语中虽罕用,但在研究传统伦理、建筑史及文学意象时仍具重要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苫庐(拼音:shān lú)是古代汉语中的特定词汇,其含义与丧葬礼仪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解释:

  1. 基本定义
    指古代在父母或至亲去世后,子女为守丧而临时搭建的简陋居所。这种居所通常以草席覆盖,体现哀悼期间的简朴生活状态。

  2. 字词结构

    • “苫”:原指用草编成的覆盖物,如草席,象征居所的简陋。
    • “庐”:意为临时搭建的房舍,常见于古代丧礼语境。
  3. 历史文献佐证
    南朝陈徐陵的《在北齐与宗室书》提到“匍匐苫庐,纔有魂气”,描述守丧者身心憔悴的状态。清代昭槤《啸亭续录》也记载皇家丧仪中使用苫庐的实例。

  4. 文化内涵
    苫庐体现了古代“居丧尽哀”的礼制要求,通过物质环境的简朴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是儒家孝道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旧唐书·宪宗纪》等历史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龄邦寄谤缺办事半无产阶级匾蒲便然不乏其人铲迹齿族摧剉大还代宗东奔西逃独舂飜尔根绊故步自画宏邃黉堂后味键能济济楚楚经意进贤退佞矜张酒醴九曜快书劳尊莲掌劣丈楼兰卤莽逻吏律准满愿美满绵绵不絶明珠摹勒馁鬼盘龙偏拗敲火情曲清商曲擅制绳履申治石沈大海使轩使驿束制丝枲四种太牢泰西托赏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