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弹词的旧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评话盛于 江 南,如 柳敬亭 …… 紫瘌痢 絃词, 蒋心畬 为之作《古乐府》,皆其选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人参客 王建明 瞽后,工絃词,成名师。”参见“ 弦词 ”。
“絃词”是扬州弹词的旧称,属于传统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清代扬州地区。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起源
絃词指用扬州方言演唱、以三弦伴奏的曲艺形式,最早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其名称源于表演时以弦乐器伴奏的特点,清代文献中常写作“弦词”或“絃词”,二者实为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书写方式。
历史背景与代表人物
清代扬州评话兴盛,絃词与之并列为当地重要曲艺。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著名艺人包括柳敬亭(评话大师)、紫瘌痢(絃词艺人,受文人蒋士铨作古乐府赞誉),以及盲艺人王建明等。
表演形式与特点
文献记载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和俞樾《茶香室丛钞》均提及絃词的流行及艺人成就,印证其在江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发展
如今扬州弹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絃词作为其前身,成为研究传统曲艺的重要脉络。当代演出仍保留方言与三弦伴奏的特色。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扬州弹词的曲目或传承体系,可查阅《扬州曲艺史》等专著。
「絃词」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表示为「弦词」。以下将对「絃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介绍。
「絃词」指的是用弦乐器演奏的音乐曲调。它也可以引申为用心灵演奏的言辞和旋律。
「絃词」的拆分部首是「糸」和「言」。它的总笔画数为11。
「絃词」一词的来源比较分散,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乐文化和诗词创作。在古代,人们通过琴瑟等弦乐器演奏,将心中的旋律和情感传达出来。后来,「絃词」也用来形容以文字组成的歌词和诗句,通过文字表达中蕴含的情感。
「絃詞」是「絃词」的繁体写法。
在古代,汉字字形和结构有所不同。对于「絃詞」这个词,其古时候的写法为「絃辭」。
他用动人的絃词,让人们陶醉其中。
组词:絃乐、絃索、絃铃
近义词:琴词、弦歌
反义词:静默、寂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