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悬象。设立、宣布法令。《国语·齐语》:“ 管子 对曰:‘昔吾先王 昭王 、 穆王 ,世法 文 武 远绩以成名,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 韦昭 注:“设象,谓设教象之法於象魏也。《周礼》:‘正月之吉,悬法於象魏,使万民观焉,挟日而敛之。’所以为民纪纲也。”
(2).用形象的譬喻。《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夫似是之言,莫不动听;因形设象,易为变观。” 吕延济 注:“因形势以设比象,故易改观。”
(3).设置形象。 宋 刘敞 《土牛行》:“立春自昔为土牛,古人设象今人愁;岂有范泥作头角,便可代天熙九畴。”
“设象”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历史语用两个角度解析。
一、构词释义
“设”为动词,本义指布置、安排,《说文解字》释为“施陈也”;“象”指具体或抽象的形象,《周易·系辞》提出“象者,材也”,引申为象征、表象。二字组合成动宾结构,意为“设立某种形象或象征符号”,常见于古代典籍。例如《汉书·礼乐志》载“设象以为民纪”,即通过建立礼仪规范来形成社会秩序象征。
二、语用范畴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存在三重引申:
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保留在学术研究及古籍注释领域。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将其列为历史词汇,标注为“古代汉语特殊用法”。
“设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设立法令或制度
该含义源于《国语·齐语》中的记载,指通过悬挂法令文书(如“象魏”)向民众公示法规,以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例如:“设象以为民纪”即通过设立明确的制度作为民众遵循的纲纪。
用形象化的比喻表达
在文学创作中,“设象”指借助具体形象或比喻来增强表达效果。如《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中提到“因形设象,易为变观”,强调通过比喻使抽象概念更易被理解。
设置具体形象或象征物
宋代刘敞的《土牛行》中“立春自昔为土牛,古人设象今人愁”,此处“设象”指古代立春时塑造土牛等象征物以表达节令或祈福的习俗。
补充说明:
辨日炎凉不求人草木俱朽侧刀抄纸楚室大廓谛听妒女津督辕读衆風痹改稿顾管孤嫠还忌横骛呼气渐恧剪秋罗搅七念三假是赍勑肌慄捐花样考求克诘榼榼啐啐可望来飨两当铠连枝带叶料到珑璁鲁顿论柄轮竿脉管迷迷荡荡牧群拍马偏枉平走慢步岐跗倾辀啓隙瞿父睿问三花树三尸守望书香门户筳卜铜刻王充向壮陷累小苏打写字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