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周文王 、 周武王 治国修身之道和 西周 的礼乐文章。《论语·子张》:“ 文 武 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 文 武 之道焉。” 朱熹 集注:“ 文 武 之道,谓 文王 、 武王 之謨训功烈,与凡 周 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晋 应贞 《晋武帝华林园集诗》:“ 文 武 之道,厥猷未坠。”《法书要录》卷四引 唐 张怀瓘 《二王等书录》:“ 承圣 末, 魏 师袭 荆州 ,城陷, 元帝 将降,其夜乃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大小二 王 遗迹,遣后阁舍人 高善寳 焚之, 吴 越 寳剑并将斫柱,乃嘆曰:‘ 萧世诚 遂至於此, 文 武 之道今夜穷乎!’”
“文武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
“文武之道”原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策略,包含两层核心思想:
源自《论语·子张》: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孔子通过此语强调周代治国智慧并未失传,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领悟其精髓。
可通过《论语》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辞书进一步查阅详细注解。
《文武之道》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文学和武术两种不同的学问和技能。
拆分部首和笔画:
《》- 没有部首和笔画
来源:
《文武之道》最早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家、韩愈的《辨惑篇》:“今世之人,重文轻武,非天意也,非人臆也,虚伪之行,败至尤多,狂下良多。夫文武之道,故学者之数也。权奇矜,故役于事;高卑贱贵,罔害于文武。此其所以独宜也。”意思是人们过分强调文学而轻视武术,这是虚伪行为,导致狂傲下愚蠢者多。文学和武术是学者所必须学习的两种技能,权贵之徒为了权势和炫耀才会追求权谋,而文武对社会地位的高低并没有影响。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两者平衡发展的含义。
繁体:
「文武之道」
古时候汉字写法:
无特定的古代汉字写法。
例句:
他凭借着文武之道在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组词:
文艺、武术、文化、武力、文笔、武器、文明、武技、文献、武勇
近义词:
文武、双全、兼修、博学多才
反义词:
重文轻武、文不武、武不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