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武之道的意思、文武之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武之道的解释

指 周文王 、 周武王 治国修身之道和 西周 的礼乐文章。《论语·子张》:“ 文 武 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 文 武 之道焉。” 朱熹 集注:“ 文 武 之道,谓 文王 、 武王 之謨训功烈,与凡 周 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晋 应贞 《晋武帝华林园集诗》:“ 文 武 之道,厥猷未坠。”《法书要录》卷四引 唐 张怀瓘 《二王等书录》:“ 承圣 末, 魏 师袭 荆州 ,城陷, 元帝 将降,其夜乃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大小二 王 遗迹,遣后阁舍人 高善寳 焚之, 吴 越 寳剑并将斫柱,乃嘆曰:‘ 萧世诚 遂至於此, 文 武 之道今夜穷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武之道”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本义溯源:周文王与周武王的治国方略

该成语的字面指代周朝两位开国君主——周文王(姬昌)与周武王(姬发)的治国理念。《论语·子张》记载孔子之言:“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此处“文武”即特指这两位君王。文王以德政安邦,武王以武功定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奠定周朝礼乐制度的基础。其治国之道强调刚柔并济、张弛有度的平衡哲学,成为儒家推崇的治国典范《汉语大词典》。

二、引申义:宽严相济的辩证法则

在实践层面,“文武之道”演变为处理事务的普遍方法论:

  1. 张弛有度:如《礼记·杂记下》所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原指弓弩拉紧与放松的交替,引申为工作生活应劳逸结合,管理需松紧交替。
  2. 刚柔并施:在管理、教育等领域,既需严格规范(武),也需人文关怀(文),二者缺一不可。例如兵法中“恩威并施”即源于此理《辞源》。

三、现代应用:平衡之道的智慧

当代语境下,该成语常用于强调: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文武”的释义特指周文王、周武王,其“道”指治国方略。
  2. 《辞源》(商务印书馆)释“文武之道”着重张弛有度的治理智慧,引《礼记》为典据。
  3. 《中国古代哲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从辩证角度分析其“刚柔互济”的哲学内涵。

(注:因古籍类工具书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权威出版物名称。电子版可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或“国学大师”等平台检索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文武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文武之道”原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策略,包含两层核心思想:

  1. 宽严相济:治国需刚柔并济,既有文治教化(如礼乐制度),也有武备保障(如军事力量)
  2. 张弛有度:后引申为生活与工作应劳逸结合,如同弓弦有松有紧

二、出处与典故

源自《论语·子张》: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孔子通过此语强调周代治国智慧并未失传,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领悟其精髓。

三、延伸含义

  1. 治国方略:西周通过礼乐制度(文)与军事制度(武)建立统治体系
  2. 处世哲学:现代常比喻处理事务需刚柔并济,如管理中恩威并施
  3. 文化象征:成为中华文明中“王道”思想的典型代表

四、应用示例

可通过《论语》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辞书进一步查阅详细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隘束桉行庵子百螣百韵牋八袠背拉冰海兵强则灭比踪草帽尺寸之功驰精赤轩揣力串戏淳着徂阴大西洋海岭德行杜弊清源风缝猦貍釜中生鱼公积金构哄怪特官店孤卿喝风浇淳散朴蛟客髯假伪纪事眷生恳切愧恻奎蹏乐国缧绁连萼良醖黎弓洛妃緑萼梅民众谋克剽奋批红判白褰帏钦此趣会事迹世物肃厉为时过早无因白故相须为命小服销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