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象郎 ”。用象牙装饰的廊殿。《尸子》卷下:“ 桀 为璇室、瑶臺、象廊、玉牀。”《淮南子·本经训》:“帝有 桀 紂 ,为琁室、瑶臺、象廊、玉牀。” 高诱 注:“以象牙饰廊殿。”《史记·龟策列传》:“ 紂 有諛臣,名为 左彊 。夸而目巧,教为象郎。”《三国志·魏志·杨阜传》:“ 桀 作璇室、象廊, 紂 为 倾宫 、 鹿臺 ,以丧其社稷。”
“象廊”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宫殿建筑中奢华的装饰形式。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象廊指用象牙装饰的廊殿,又称“象郎”。这类建筑常见于夏桀、商纣等暴君的宫殿中,象征极度的奢靡,如《尸子》记载:“桀为璇室、瑶台、象廊、玉牀”。
古籍出处与历史背景
文化象征与诗词引用
象廊在文学中常被用作批判统治者奢靡的意象,如南北朝沈约《梁鼓吹曲》中的“象廊震”,以及明代杨慎诗句“象廊光掩映”,均借其华美反衬政权衰败。
相关争议与考据
部分文献中“象廊”与“象郎”混用,可能因传抄差异导致,但核心含义一致,均指向象牙装饰的宫殿结构。
“象廊”不仅是建筑术语,更承载了古代对暴政批判的隐喻功能。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古籍原文,可参考《尸子》《淮南子》等文献来源。
《象廊》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来形容建筑物或庙宇中供奉着大型象形雕塑的廊道。
《象廊》的字包含两个部首:象(义为“大象”)和廾(义为“双手”),同时也是一个复合字。拆分后的笔画为13画。
“象廊”一词起初是用来形容印度寺庙中供奉佛陀舍利(圣骨或圣物)的长廊。后来,这个词逐渐引申为一切供奉大型象形雕塑或用于展示寺庙文化的廊道。在繁体字中,该词的写法为「象廊」。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不过,《象廊》一词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相似,并没有太大变化。
1. 建筑师为寺庙设计了一座气势雄伟的象廊。
2. 我们在象廊前合影留念,增添了许多经历。
象塑、廊道、寺庙、佛陀、舍利、雕塑等。
象殿、雕塑廊等。
普通廊道、不供奉雕塑的廊道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