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f current)rushing]∶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 清凉山。——《歌声》
(2) [wide]∶广大貌;浩茫貌
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南朝 梁· 沈约《待罪江南思北归赋》
(3) [fluent]∶形容非常流利
别人拿上书去,汤汤的背了,号上书,正了字,好不省事。——《醒世姻缘传》
动荡。汤,通“ 荡 ”。 明 宋濂 《凝道记·终胥符》:“今四海汤汤,未知所底定,先生之辙迹将安之乎?”
(1).水流盛大貌。《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孔 传:“汤汤,流貌。”《诗·卫风·氓》:“ 淇水 汤汤,渐车帷裳。” 毛 传:“汤汤,水盛貌。”《后汉书·班彪传》:“迺流辟雍,辟雍汤汤。”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画水,汤汤若动,使观者有浩然之气。” 吴伯箫 《北极星·歌声》:“东边是流水汤汤的 延河 ,隔河是 清凉山 。”
(2).广大貌;浩茫貌。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木纪谢》:“仁荡荡,义汤汤。” 南朝 梁 江淹 《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 唐 陈子昂 《春台引》:“感伤春兮!生碧草之油油,怀宇宙以汤汤。” 宋 叶适 《治势》:“故其势之至也,汤汤然而莫能遏。”
(3).疾去貌。《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 王逸 注:“风为号令,言君命宽则风舒,风舒则己徘徊而有还志也;令急风疾,则己惶遽欲急去也。”
(4).流畅貌。《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别人拿上书去,汤汤的背了,号上书,正了字,好不省事。”
(5).流水声。 宋 王禹偁 《潘阆咏潮图赞》:“ 吴山 未泐, 浙江 未枯,汤汤潮声,与诗名俱。” 宋 范成大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诗:“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辰州》:“不过这船舱里舱板也没有,上面铺的只是一些稀稀的竹格子,船摇动时,就听到舱底积水汤汤的流动,到夜里怎么睡觉?”
“汤汤”是一个多音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读音和语境来理解:
一、读音为 shāng shāng 时的含义
水势浩大、水流湍急
主要用于形容水流磅礴的景象,如“河水汤汤”“浩浩汤汤”。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即用此意,描绘洞庭湖的壮阔水势。
示例:山洪暴发时,溪流变得汤汤奔涌。
引申为气势雄伟或声音高亢
可比喻事物或人的声音具有恢弘、激昂的特点,如“歌声汤汤”。
二、读音为 tāng 时的含义
此时“汤”单字指热水、汤汁等,如“赴汤蹈火”“米汤”。但“汤汤”叠词形式一般不用于此读音。
其他说明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涉及古文或书面表达,优先考虑“水流浩大”的释义。
汤汤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代水流激荡的声音、液体煮沸的声音、声音沉闷低沉等。根据不同的语境,汤汤可以表示水流的声音、食物的煮沸声、气氛的沉闷等。
汤汤的拆分部首是氵(三点水),表示和水、液体相关。它的笔画数是8画。
汤汤在古代书法中的写法是湯湯,是繁体字的一种。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的过程中。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演变。汤汤的古代写法是「湯湯」,字形与现代汤汤相似,只是结构稍有不同。
1. 山间的小溪汤汤流淌,清泉潺潺,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2. 炖汤的时候,水开始沸腾,发出汤汤的声音。
1. 汤水:指煮沸后的液体。
2. 汤匙:用于舀取汤类食物的工具。
3. 汤羹:指以肉、鱼、蔬菜等原料加汤煮制而成的食品。
1. 咕咕:形容小鸟鸣叫的声音。
2. 喧嚣:形容声音嘈杂喧闹的状态。
1. 寂静:指没有声音或非常安静的状态。
2. 静谧:形容环境宁静、安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