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汤汤的意思、汤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汤汤的解释

(1) [(of current)rushing]∶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 清凉山。——《歌声》

(2) [wide]∶广大貌;浩茫貌

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南朝 梁· 沈约《待罪江南思北归赋》

(3) [fluent]∶形容非常流利

别人拿上书去,汤汤的背了,号上书,正了字,好不省事。——《醒世姻缘传》

详细解释

动荡。汤,通“ 荡 ”。 明 宋濂 《凝道记·终胥符》:“今四海汤汤,未知所底定,先生之辙迹将安之乎?”

(1).水流盛大貌。《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孔 传:“汤汤,流貌。”《诗·卫风·氓》:“ 淇水 汤汤,渐车帷裳。” 毛 传:“汤汤,水盛貌。”《后汉书·班彪传》:“迺流辟雍,辟雍汤汤。”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画水,汤汤若动,使观者有浩然之气。” 吴伯箫 《北极星·歌声》:“东边是流水汤汤的 延河 ,隔河是 清凉山 。”

(2).广大貌;浩茫貌。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木纪谢》:“仁荡荡,义汤汤。” 南朝 梁 江淹 《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 唐 陈子昂 《春台引》:“感伤春兮!生碧草之油油,怀宇宙以汤汤。” 宋 叶适 《治势》:“故其势之至也,汤汤然而莫能遏。”

(3).疾去貌。《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 王逸 注:“风为号令,言君命宽则风舒,风舒则己徘徊而有还志也;令急风疾,则己惶遽欲急去也。”

(4).流畅貌。《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别人拿上书去,汤汤的背了,号上书,正了字,好不省事。”

(5).流水声。 宋 王禹偁 《潘阆咏潮图赞》:“ 吴山 未泐, 浙江 未枯,汤汤潮声,与诗名俱。” 宋 范成大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诗:“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辰州》:“不过这船舱里舱板也没有,上面铺的只是一些稀稀的竹格子,船摇动时,就听到舱底积水汤汤的流动,到夜里怎么睡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汤汤”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叠音形容词,读音为shāng shāng(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该词主要用于描述水流盛大、广阔奔涌的形态,《汉语大词典》指出其核心语义为“水势浩大貌”,例如《诗经·卫风·氓》中“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即形容淇河水势汹涌。

从语源学角度分析,“汤”字本义为热水,但在“汤汤”一词中通过叠音形式发生词义引申,形成形容水势连绵的语境义。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尚书·禹贡》记载“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即用其形容长江汉水的壮阔景象。

在文学应用层面,“汤汤”常见于古典诗文创作。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表述,通过叠字修辞强化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现代汉语中该词多保留于书面语体系,如钱钟书《围城》描述“江水汤汤地流着”,延续了其描绘水势的古典意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汤汤”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明确规定读作shāng,与表示羹汤的tāng音形成区别。这种异读现象体现了汉语语音演变过程中文白异读的规律性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汤汤”是一个多音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读音和语境来理解:

一、读音为 shāng shāng 时的含义

  1. 水势浩大、水流湍急
    主要用于形容水流磅礴的景象,如“河水汤汤”“浩浩汤汤”。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即用此意,描绘洞庭湖的壮阔水势。
    示例:山洪暴发时,溪流变得汤汤奔涌。

  2. 引申为气势雄伟或声音高亢
    可比喻事物或人的声音具有恢弘、激昂的特点,如“歌声汤汤”。

二、读音为 tāng 时的含义
此时“汤”单字指热水、汤汁等,如“赴汤蹈火”“米汤”。但“汤汤”叠词形式一般不用于此读音。

其他说明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涉及古文或书面表达,优先考虑“水流浩大”的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河北极圈鞴液卞泣避僧草茶槽牙常不肯尘梦低头搭脑动变东山人度矩符彩汉臣行动坐卧赫姿后滚翻糊涂蛋角宿加油站踑踞祭蜡季孟之间金字鸡犬升天戟指怒目可心连堤遛腿膢腊马窟冥工名卿巨公秘邃牧民狃狎弄竹弹丝怒呺迁令弃逆归顺鹊渚麝囊石蕊时鱼舜犬书声朗朗调准铁碇铜马祠团扇歌外舅窝风五陵英少汙蔑乌七八糟乡壁虚造崄巘校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