踑踞的意思、踑踞的详细解释
踑踞的解释
(1).箕踞。坐时两脚张开,形似簸箕。 晋 刘伶 《酒德颂》:“先生於是方捧甖承槽,衔杯漱醪,奋髯踑踞,枕麴藉糟。”《晋书·隐逸传·郭文》:“於是朝士咸共观之, 文 頽然踑踞,傍若无人。”
(2).指轻慢。《南史·何点传》:“ 点 虽不入城府,性率到,好狎人物。遨游人间,不簪不带,以人地并高,无所与屈,大言踑踞公卿,敬下。”
词语分解
- 踑的解释 踑 ī 〔踑踞〕同“箕踞”,古人席地而坐时伸开两脚,其形如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式,如“文颓然踑踑,傍若无人。”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 踞的解释 踞 ù 蹲,坐:龙蹯虎踞(形容地势险要)。踞坐。箕踞(古人席地而坐把两腿像八字形分开)。 占据:踞守。盘踞(亦作“盘据”)。雄踞一方。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踑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1.基本含义
- 发音:jī jù(ㄐㄧ ㄐㄩˋ)。
- 本义:指“箕踞”,即坐时两腿张开,形似簸箕的姿势。这种坐姿在古代被视为不雅或轻慢的表现。
2.详细解释
- 行为特征:古人正规坐姿为跪坐(双膝并拢着地,臀部贴脚跟),而“踑踞”则随意伸展双腿,带有不拘礼节甚至傲慢的意味。
- 引申义:可表示对他人的轻慢态度。例如《南史·何点传》记载,何点因身份高贵,常以“踑踞”姿态面对公卿,体现其不羁性格。
3.历史用例
- 晋代刘伶《酒德颂》中描述隐士饮酒时“奋髯踑踞”,展现洒脱不羁的形象。
- 《晋书·郭文传》提到隐士郭文“颓然踑踞,傍若无人”,进一步印证这一姿势的随意性。
4.相关词辨析
- 与“蹯踞”区别:后者读作fán jù,意为“盘旋虬曲貌”,多形容松树等弯曲盘绕的形态(如明代陆采《明珠记》用例),与“踑踞”无直接关联。
5.注意事项
-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该词,多见于古籍或文学作品中。使用时需结合语境,避免与形近词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晋书》《南史》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踑踞
踑踞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腿部弯曲,坐姿不端正。拆分部首为“⻊”(足部)和“奇”(音符),共有19个笔画。
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演变。在繁体字中,踑踞音为“qí jù”,和简体字的发音基本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踑的形状略有不同,字根与“⻊”相同,上方为“奇”。踞的形状则是由两个“⻊”组成,上方加一横。
以下是一些踑踞的例句:
1. 他踑踞在椅子上,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2. 小明总是在课堂上踑踞着坐,老师多次纠正他。
踑踞的近义词可以是姿势不端、腿交叉等表达方式。反义词可以是策座或端正的姿态。
可以使用踑踞这个词来组成一些新词,例如踑踞姿势、坐姿踑踞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